成长,伴着泥土的芬芳 淬炼,在那希望的田野

04.05.2015  13:37

5月1日,印江自治县合水镇白元村茶园,镇里的驻村干部正和茶农们一道采茶青,手法熟练的一会就采满了一小盆,不熟的先切磋技术然后抓紧采摘。大家边采边学边聊,不时发现阵阵欢快笑声。据了解,今年“五一”小长假,该县1530名驻村干部中,大多数都选择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一起“过节”。他们或帮助茶农采茶青,或为烟农送育苗技术。帮助农户搞好当前的春耕生产。                           

李玥 摄

 

        卷起裤脚下田插秧,围炉夜话倾听民声,发展产业引进项目,奔走山路嘘寒问暖……这样的日子,成为驻村队员的工作常态。队员们说,没想到要吃这么多的苦。老百姓说,没想到他们能办这么多的事。

  “两个没想到”之间,是一张张晒得黝黑、但笑得开心的面孔。

  5万多名驻村干部奔赴农村一线,贵州乡村增添动力活力。记者深入从江、黎平等地村寨,探访驻村干部给农村带来的改变,驻村干部在农村广阔平台上获得的成长。

 

  成长,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

 

  记者采访汤蛟时,他已驻村期满回到黔东南自治州上班。回顾2014年在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文村的驻村经历,汤蛟一如挖掘个人成长的“富矿”。

  那是2014年4月18日,天气很好。汤蛟从乡里办事回到村里后,决定到地里去帮村民们干点农活。

  第一次看到微耕机,汤蛟不以为意,“这么小的机器,肯定难不倒我!”不等别人说完操作要领,他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机器。

  驾起微耕机,双腿叉开,双手压着扶把,推着机头一步步慢慢朝前“”,虽然有点费劲,但汤蛟觉得很新鲜。大约过了五分钟,他觉得情况不妙。“马达转动带来的剧烈的震颤通过手柄传到我的手中,双手虎口下方、大拇指根部那一块厚肉,逐渐感觉有些火辣辣的。”汤蛟想撂挑子,但觉得面子上下不来,只好默默给自己打气,默念一堆豪言壮语:咱好歹是个男儿,可千万别让人笑话,打血泡之后就生茧子呗,又死不了人,怕啥!地犁完了,汤蛟把满是血泡的手藏在身后,不让村里人看到。能帮助别人,疼在心里,甜也在心里。

  这样的故事,汤蛟都写进了驻村日记。他说,这是满满的收获。

  “我自从8岁离开农村到城市里生活、读书、工作,对农村、农民的认识就是空白的,更谈不上基层工作经验。”汤蛟告诉记者,在老党员父亲的支持下,他两次主动请缨,终于争取到了驻村机会,把1岁的孩子恋恋不舍地托付给家人后,一头扎进了高文村。

  “驻村工作给我好好地补了一课。”汤蛟说,“老百姓的直率和热情影响了我,在高文摸索出来的农村工作方法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感情上融入群众,和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就会真心信任你,和你一起谋发展,就能把事办成办好。

 

成长,小山村喜事连连绽新颜

 

  4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高文村。种植大户潘显全正在自家的食用菌棚外忙着搬运新菌棒。看到记者,潘显全放下手里的活,兴致勃勃地说起了村民上网的新鲜事。

  “干部把互联网连到了村里,教大家上网,让我‘搞’到事了。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别人用食用菌菌棒扎口机省工,也从网上买了一台,上个星期刚送来。才花了1600元,比县城卖的还便宜。”老潘指着他在网上淘到的“宝贝”,喜上眉梢,“机器一到就用了,省工。

  “以前菌棒封口都是靠人用线一个一个捆,有了扎口机,一天少请5个帮工,省了400元。”潘显全算了一笔账,今年做5万袋菌棒,光扎口就可以节省4000元。“这两天又在网上订购了拌料机,在拌料上又可以省2个工。”他计划着,等菌棒接种,还要从网上买菌棒打孔放气机。

  除了机器,潘显全还从网上查到,贵州织金生产的食用菌菌袋比他从浙江托人买的便宜,一下子又节约几千元。“以前别人有句嘲笑的话,说农民不懂电,乱摸高压线,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连互联网都用上了,再也不是坐井观天了。打心眼里感谢驻村干部。

  网络不仅方便了高文村农民买农资,还帮高文的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高文村盛产椪柑,但因为山高路远,不太为外界所知。但自从去年驻村干部给高文村建起网站,把高文椪柑等农产品宣传了出去,除了一些熟客,还吸引了很多新果商前来采购。

  “高文椪柑往年每斤只卖得到3角、5角,最高8角,甚至有一年卖不出去,只有倒下河丢掉。”高文村会计文远付告诉记者,去年高文的椪柑走得很好,第一次卖到了每斤1.25元,最高的还卖到了1.8元。“全村产了60多万斤,收入几十万元。”他说,去年椪柑价格提高了,果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今年预计全村椪柑可以多产出20来万斤。

  “今年价格可能还可以卖得再高一点。”村主任廖文志的手机号码挂在高文村的网站上后,他接到了山东、广西以及省内贵阳、遵义等地果商打来的二三十个咨询电话。

  高文村自从去年国庆节通网至今,全村已有三分之一的农户、40多家申请联了网配备了电脑。

  高文村也因网而变,除了利用互联网发展生产,村民还从网上听壮歌、看壮戏,留守儿童用网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对话……

  “驻村干部用网络帮助农村群众了解国家的政策,促进农村群众提高发展意识,助推产业发展得更快,我们推动工作也更容易了。”翠里乡党委副书记梁俊羽告诉记者。

  和高文村一样喜事不断地还有从江县洛香镇新安村。

  梁元秋家在从江县洛香镇新安村的马路旁,以前他不敢轻易打开大门,也不敢坐到家门口乘凉,因为马路上的泥巴比鞋口还深,雨天车过会溅起一身泥,晴天车过会带来一身灰。

  自从2013年同步小康驻村覆盖到这里,省发改委和黔东南自治州政协对口帮扶新安村,前两年专攻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帮助大家发展产业,使村里变了样。

  现在,村内的道路硬化了,昔日的泥浆和灰尘不再,梁元秋时常开了门到门口闲坐休息。路修好后,村里还通了公交车,村民们进进出出都习惯了坐公交。梁元秋最近在从江火车站附近务工,从家门口搭个公交车,几分钟就到了。

  除了硬化村内道路,驻村干部还帮助村里建修了农贸市场,增添了垃圾车和果皮箱,“村里变美了,每天坐在门口看看,都觉得安逸。”梁元秋说。

  从广东嫁来新安村的邬春任,第三个孩子生下来就患了病,时不时就会犯病抽搐,她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全家收入就靠丈夫陆成荣打零工,家里欠款没还清,也没钱给孩子看病。

  黔东南州政协驻新安村的驻村干部郑永虹最近张罗着,为邬春任在她家门口的农贸市场找个摊位卖菜贴补家用。

  邬春任泪流满面:驻村干部改变了我们村,也点燃了我的生活希望。

 

  成长,接力奋斗在广阔的事业平台

 

  “我周围的许多同事驻村工作做得扎实,收获很多,我也希望到农村锻炼自己。”接替汤蛟今年到高文村驻村的黔东南州民委驻村队员周海蓉,今年才25岁。

  她选择驻村的决定,得到了身边朋友的支持。在汤蛟的传教下,她很快就适应了驻村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走访群众,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她开始计划今年的驻村工作,“继续发展高文的电商平台,帮助高文的农产品卖得更好。借助民委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好高文的壮族民族文化。

  早年做过导游、后来进入省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工作的宋小平,对民族旅游文化开发和保护颇有心得。在她眼里,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发展旅游的价值非常大。但在开发的同时,必须保存好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才能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得长久。

  去年,宋小平到黎平县肇兴乡堂安侗寨驻村,积极协调帮助村里建公厕、修步道、安装排污管、培训旅游示范户。但一年时间太短,一些项目还没完工。今年,她又申请再干一年,“堂安侗寨修建观景台和停车场的事必须完成,干不完我不走。” 

  在月亮山区的一类贫困村——从江县宰便镇宰河村,县农业局的驻村干部陈伟如鱼得水,“我对农业政策比较熟悉,又有一定专业知识,帮助村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责无旁贷。”在村里,他积极帮助村民推广种植核桃150余亩,带动户均饲养香猪种猪3头,村里还涌现出了6户香猪养殖大户和5户林下养鸡大户。驻村后回到县农业局不久,陈伟就被推荐到洛香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

  “机关干部驻村后,更接地气,更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更能为群众办好事。”洛香镇党委书记张剑枫说,要让优秀的驻村干部走到更大的舞台。

黎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祝显德认为,把开展驻村帮扶作为发现、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完善来自基层的干部培养选拔链,正体现了近年来的用人导向。“要继续按照‘两个80%’基层公务员培养计划要求,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和基层选拔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

 

村庄在成长 干部在成长

 

  得益于一茬又一茬驻村干部实打实的帮扶,贵州的山乡发生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从江、黎平的故事,只是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一个缩影。

  全省5.7万余驻村干部沉下农村,走进群众,叩开心门,帮助农村产业发展,改变了村容村貌,赢得村民们交口称赞。

  村寨在变,驻村干部也在变。在为民呼、助民富的过程中,驻村干部不仅密切了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自己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成长。对农村、对乡民多一份沉甸甸的挂念与关怀,就会多一份责任与担当;对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多一些真情实感,就会多一些更接地气的务实之举,真正做到不但“”得下,更能“”得好。

  同步小康驻村,是多赢的事业。赢得了农村的发展,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干部队伍的成长空间。进一步加大同步小康驻村力度,汇流成川,必将为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