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漠化地区:石缝里长出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果”

29.08.2017  00:51

    新华社贵阳8月28日电(记者施钱贵)2016年,贵州省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坡谭组的第一棵芒果树挂果。不同寻常的是,这棵树种在一个不到1平方米的石缝里。

    按照市场价来计算,树上的芒果值76元,而种植玉米的产值最多两三元。这是田房村治理石漠化、发展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的成效,石头缝里长出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果”。

    田房村坡谭组是一个只有34户147人的小山村,石漠化严重。过去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土地产值不到300元,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当地脱贫致富困难。

    目前,中国石漠化面积达12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兴义市所在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下辖91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67个。

    “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生态治理的需求,也是农民增收的需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说。

    2015年7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坡谭组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上了从没种植过的芒果、西番莲等作物。

    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坡谭组已完成种植芒果、澳洲坚果256亩,果园套种西番莲、毛葡萄等,并建立羊舍300平方米,惠及全组农户。

    刘国道预计,到2020年当地裸露的石头将基本消失,每亩土地的收入将达4000元以上。

    在坡谭组,科研人员和村民们还探索出了“果上山、草盖地、藤盖石、畜吃草、粪还林”的林下种养模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李尚兰说,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可复制、可推广,为其他地区治理石漠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田房村松林组建立了山地芒果示范基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周维佳说,当地芒果初花试果后产量将不断提高,2017年的亩产将达500公斤,每亩产值5000元,将惠及农户25户115人。

[责任编辑: 王梅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