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实现“三赢”

15.09.2014  13:12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5日电(记者胡倩茹)贵州省通过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把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

    在9月14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贵州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以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贵州近年来起步最早、覆盖面最广、资金投入最多、贫困户参与程度最高的扶贫主导产业,发挥了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据了解,2007年至2013年,贵州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2.4亿元开展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目前已覆盖50多个县、近600个乡镇、1800个村,解决10万户农民就地就近转产就业问题,项目区农民仅种草养畜一项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叶韬说,实践证明,以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适合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使当地群众从“生态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中走了出来,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之路。

    据了解,贵州是我国规划的四大肉羊产业优势区重点省份之一,水热资源和草地资源丰富,人工种草和秸秆利用潜力大,生态环境优良,发展草地畜牧业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