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年智慧“遗传密码”

18.06.2014  14:33

对苗医知识的深度挖掘,将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打下更坚实

的基础,如何以现代科研点化传统苗医知识——

破解千年智慧“遗传密码

苗医采药。

苗医采药很艰辛,踩着朝露出门,披着晚霞归来。

苗医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核心提示

    作为贵州省全力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的五张名片之一。其中,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是中医药产业最大的亮点。

    苗医苗药,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智慧,通过现代科技的“点化”,苗药成功催生出在我国六大民族药中规模最大的苗药产业,但与红红火火的苗药相比,苗医理论体系的缺失,传承后继乏人的现状,苗医的发展却显得沉寂和滞后。

    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药强医弱”的局面,对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形成制约。

    “医是药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医学的强劲支撑,药的发展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院长杜江表示,苗药如果脱离苗医,脱离了临床环境,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发展活力将大打折扣。

    贵州苗医应该如何发展?记者对贵州省苗医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挖掘: 凝练苗医基础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开始大力开发研究民族药制剂,先后开发了近200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其中国家标准民族药154个。

    而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苗药销售产值达150亿元。贵州3家苗药生产企业进入我国中药制药工业的50强,7家进入100强。苗药产业在中国各民族医药产业中遥遥领先,成为我国民族药产业的典范和旗帜。

    与此同时,苗医学的发展却显得不容乐观。

    苗族自古无文字记录,苗语方言较多,不同地区苗族相互之间交流不够,世代苗医对“祖传秘方”的传承相对保守。最重要的是,苗医学教育相对薄弱,且民间苗医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使得苗医学发展滞后,在苗医药的发展中严重脱节。

    2012年之前,贵阳中医学院教授田振华及一些专家对苗医药进行相关调研时发现,贵州省民间苗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如雷公山地区的138名民间苗医,文化程度相当于小学的有99人,初中的38人,毕业于卫校(中专)的仅1人。

    不高的文化程度制约着苗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影响着拓宽苗族医药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进程。而苗族民间中,40岁以上的占到了87.3%。这与苗医经“口传”后,尚需用较长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才能独立行医有关系外,还与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跟老人学医有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杜江说,医是药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医学的强劲支撑,药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民族医药的发展要坚持特色,以医带药,这是民族医药的生命所在。“如果废医存药,短时间内某个民族药仍有可能有所发展,但作为民族药群体,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脱离了临床环境,更无发展的活力。

    苗医,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医药,至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袁涛忠看来,传承了数千年的苗医药,还没有总结出自己的“规矩”。

    袁涛忠是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已从事这方面研究12年有余。他说,研究民族医药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懂医药学,二是必须了解苗族语言、文化以及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简单地把中医的理论基础用于苗医,还难以还原和挖掘出它的本质。”袁涛忠说,目前正在对苗医药的基础理论进行挖掘、整理和总结,而这个过程是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苗医药科研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以贵阳中医学院为代表的苗医药科研团队近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由贵阳中医学院领衔的“苗医药理论系统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建立了三个数据库。

    田振华建议,希望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努力完善相关事宜,把全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统筹起来,把这一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尽早确立。

    此外,贵阳中医学院相关专家也一致建议,加强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对苗医诊断、辩病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充实完善苗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同时对苗医诊疗技术进行挖掘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