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04.12.2015  18:09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4日电 2014年以来,铜仁市碧江区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机遇,争项目,抓建设,建亮点,全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碧江区提前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锦江河畔绽放出“幸福之花”。

     经济活起来,打造经济转型跨越“发动机

    大健康产业“好彩头”铜仁生产基地、总投资8亿元的广英石材机械加工及重型机械贸易城项目先后破土动,工卡琪服装、中美广毅科技相继建成投产,10月底,海螺盘江水泥项目二期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点火生产……今年以来,碧江区加大项目开工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催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乘数”效应。作为碧江工业发展的主战场,碧江经济开发区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3.8亿元,在全省百个产业园区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九。前三季度,招商引资签约额达70余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2亿元。

    近年来,碧江经济开发区围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中心、食品、药品、用品“一心三品”主导产业,聚集产业,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百丽鞋业、农夫山泉、加拿大威顿、信邦制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涌入。西南硅业烙铁、中国五化集团子公司金瑞科、威顿化工等企业先后技改成功。采取“园中园”模式集聚产业,先后引进智慧产业园、中小企业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笑哈哈物流园、金丹产业园、万丰国际城等中小企业园,目前,入园企业达100多家,成为带动碧江经济转型发展的“发动机”,为碧江区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今年10月,碧江区被认定为2014年度全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

     腰包鼓起来,民生工程提升幸福指数

    扶贫开发是头号民生工程。碧江区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结合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改“输血”为“造血”,向贫困发起攻坚大决战。

    漾头镇九龙村骂龙溪组,地处九龙洞景区核心区域,长期以来,除了少部分村民靠为游客牵马上山的微薄收入贴补家用,多数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子并不宽裕,住的也多是破旧低矮的木房,过河靠渡船,交通不便。

    随着扶贫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计划等民生工程落户该村,仿佛在一夜之间,破旧低矮的木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白墙黛瓦的侗家民居,宽阔的环村水泥道路取代了以往坑坑洼洼的泥路,旅游公路的修建改变了以往过渡靠摆渡的历史,路灯、停车场、公厕、卫生室、码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在锦江河畔。“做梦都没想到,我们村会变得这么漂亮!”村支书滕代清感慨地说。

    “美丽乡村”当然不仅仅是美丽。该区根据每户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精准脱贫致富计划,依托九龙洞国家级景区的宝贵资源,整合多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发展,村民们有的开餐馆,有的发展种植业。村民卢志选就发展了10亩葡萄,他说:“以前种稻谷,亩产不到一千元,现在发展经果林一亩地都能赚从前10亩地的钱。”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旅游业的日渐火爆,群众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村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不足4000元,增加到去年底的8000多元,今年人均收入还将突破9000元。

    九龙村扶贫开发只是碧江区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2014年以来,该区实施了9个市级农村集中建房示范点共1313户,累计完成投资5.06亿元,实现1.24万人精准脱贫。

    老百姓的福祉离不开交通和水利的发展。今年以来,碧江区共投资8584.13万元实施通村公路建设项目7个106.8公里,通畅建制村9个,惠及群众16万人。积极争取并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完成了新建高位水池4座,泵站5座,渠道防渗10.6千米,排涝渠1.8千米,拦水坝2座,改善和恢复耕地灌溉面积9403亩。2015年投入818.22万元开工建设了1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和大病补助标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区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640元,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495元。人民生活改善驶入了“快车道”,民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