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听民声]贵州碧江:昔日贡米今吃香 山区农民备耕忙

29.03.2016  18:23

    新华社贵阳3月29日电  题:贵州碧江:昔日贡米今吃香 山区农民备耕忙

    新华社记者何天文、汪军、向定杰

    春耕备耕时节,地处武陵山区湘黔交界处的贵州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生机盎然,不少庄稼人冒着绵绵细雨忙碌在田间地头:翻土、犁田、修整田埂,以为接下来的播种、育苗和移栽做好准备,更为秋天有一个好收成注入希望。

雷兵向记者展示加工的一袋大米。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武陵山区遍布高山峡谷,土地破碎,耕种条件较差。但大自然却赐给滑石乡平缓的丘陵地貌,不仅生态好、水源好,而且连片的土地种出来的优质大米畅销市场。“这里以白水村为核心的周边村子都盛产优质水稻,加工成的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做成米饭清香四溢,松软可口,早在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米。”随同记者采访的碧江区委宣传部长陈小燕说。

    顺着村里传出的机器轰鸣声,记者来到老麻塘村党支部副书记雷兵开办的大米加工厂。在一堆包装上印有“白水贡米”的米袋旁,雷兵对记者说,去年他从省外打工回来后,开办了大米加工厂,加工生产的“白水贡米”都卖到城里的超市,收益是打工的好几倍。

雷兵家里的加工厂正在打米。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去年我自家种了5亩水稻,收购了附近20多户村民140亩田的稻谷来加工,今年的收购目标是500亩。”雷兵说,这几天,他都在忙着走村串户落实收购500亩产量的“订单”。“从选种、育种到插秧、施肥,从田间管理到水稻收割,所有环节都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精耕细作种出来的水稻才质优米香”。

    几天奔波下来,500亩的“订单”基本落实。“种粮有销路、有赚头,大伙都愿意跟我合作。”雷兵说,合作社加工的“白水贡米”已达到无公害绿色产品多项标准,今年要争取通过产地一体化认证。眼下春耕备耕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要进行记录申报,最终建立起可追溯的安全体系。

白水贡米的包装说明。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同村的刘光普是雷兵重点扶持的贫困户之一,从省外打工回来后,他去年种了39亩水稻,雷兵的专业合作社以5.2元/公斤的价格收购了他1万多公斤稻谷,每公斤比外面市场高出1.6元,他因此增加收入2万多元。“现在政策好,种粮国家有补贴,农膜、肥料、技术,政府部门都有支持,今年打算再流转4亩田来种,多赚点钱。”刘光普说。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加工企业与城里超市实现“农超对接”,既解决了产品卖难,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种地,解决了一些耕地面临撂荒的问题。滑石乡乡长洪飞说,去年全乡种植“白水贡米”水稻5000多亩,年产量200多万公斤。但目前像雷兵这样有点规模的合作社还不多,加工能力还不足,还需要支持发展更多的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一旁的雷兵听到乡领导这么说,高兴劲儿又上来了,“有政府的支持,我的加工厂还要扩大规模。明年要达到1000亩水稻产量的加工能力,让大伙一起增收致富。

雷兵院子里一匹准备驼米的马。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