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流动站 警民沟通“零距离”

02.11.2015  15:09

   编者按: 公安工作的“根”在社区,公安工作的“基”也在社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社区警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成败。南明分局花果园派出所针对辖区特殊情况,创新推出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该工作站集基础信息采集、服务群众、矛盾纠纷化解等于一身,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警务室,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使社情民意得到及时汇集研判,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以警民沟通的“零距离”,赢得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有效地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

   “超级大盘”花果园项目基础信息采集量大

  花果园派出所辖区6平方公里,是贵阳市重点工程彭家湾棚户区和五里冲棚户区改造项目所在地,是一个集住宅、商业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辖区呈现“三多”的特点,即高层建筑多,4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256栋,目前已交付使用126栋;在建工地多,尚有在建工地13个,农民工高达3万余人;实有人口多,目前花果园项目已交房入住实有人口12余万人,2017年整个项目改造完毕后预计共入住45万余人。辖区楼栋多、楼层高、人口大量为外来购房或租房人员,同时写字楼众多,大量企事业单位入驻,从业人员数量庞大。综上所述,社区基础信息采集量十分巨大。

  花果园派出所成立于2014年9月中旬,全所23名民警。辖区划分为3个社区,只有社区民警3名,社区辅警15人。花果园是全新的楼盘,社区基础工作全部从零开始,面对庞大的基础信息采集量,在警力不足、人不熟、地不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社区基础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流动工作站”警力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扎实有序推挤社区基础工作,落实陈刚书记“筑牢网底”的工作要求,促进各项公安工作有序开展,特别是推进当前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的“双提升”工作,同时充分调动所内警力,达到警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花果园派出所结合辖区特殊实际,深挖内部潜力,自2015年入夏以来,在三个社区均设立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将社区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架起警民沟通新桥梁,立足社区,服务群众。

  具体做法是:根据工作重点,由社区民警带领社区辅警在各自社区内每日流动式设立工作站,工作站采取搭台、拉横幅方式设立,进行便民服务、安全防范宣传、信息采集等系列警务工作。与普通的固定社区警务室的区别在于,流动工作站是将被动性化为主动性,主动设置在人员密集、需要采集信息或需要进行安全防范宣传的区域,每日在整个社区换不同的地点设置,确保每个区域都能走到。群众去派出所办事只需下楼或走在路上便可以咨询甚至一次性解决,久而久之,居民便可了解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每天去向,有事能找到最近的警务人员,以此将此项工作形成常态化格局,长期开展下去。

  除此之外,在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民警还能对发现的可疑人员、可疑车辆进行盘查,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调解邻里纠纷,及时化解小矛盾。

   “五个有利于”让小小工作站发挥“大警务”

  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是花果所在面临庞大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量探索出的一项创新性尝试,通过不断尝试,小小流动工作站慢慢发挥“大警务”:一是有利于基础信息采集,在警务站社区民警可以直接对居住在辖区的过往群众及其家人进行信息登记,对设点周边商铺、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信息采集,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有利于拓展信息来源,警务工作站往往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身处闹市,社区民警可以对街面上各类苗头性事件及时掌握并快速报告,同时也便于群众及时反映各类信息;三是有利于提高见警率,花果园三个社区每天均设置流动工作站,不仅提高了街面见警率,更能将见警率效应发挥最大化;四是有利于优化便民服务,拉近警民距离,促进警民和谐。在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社区民警通过警务移动终端,能更加快捷地为群众办事,简化群众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减少群众“跑路”,同时降低户籍窗口压力,对街面需寻求帮助的群众进行及时救助;五是有利于降低发案,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通过长期性的安全防范宣传,对发现的可疑人员、可疑车辆及时盘查,同时街面见警率的提高,邻里纠纷、小矛盾的及时化解等一系列工作也增强了群众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发案,降低110接处警工作量。

  自尝试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这一新举措以来,花果所社区警务流动工作站在工作中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采集常住人口信息1500余人、采集流动人口数3800余人、联合社区开展大型法制宣传12次、街面盘查可疑车辆498辆、盘查可疑人员1500人次、帮助群众办理居住证2500余人、接待群众咨询办理户口3000余人、调解邻里纠纷21起、救助群众33人次。花果所将继续推进此项工作,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继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全所各项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