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洞铁村"发哥"带民奔小康

17.08.2015  21:02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17日电 “我们村正在修建养鸭场,成立了合作社,有了集体经济,村里的收入就有盼头。”近日,笔者去陆坪镇洞铁村采访时,该村村支书朱诗华告诉笔者,“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我们的‘第一书记’,发哥。

    他所说的发哥是今年4月份被福泉市委选派到陆坪镇洞铁村任职的“第一书记”杨光发。

    “发哥正在养鸭场那边挖沟渠,我带你过去。”说着,朱诗华便带着我往养鸭场走去,笔者在村里的养鸭场见到他,中等的个子,皮肤黝黑,挽着裤腿,一脚泥土,第一眼看到他时,很难想象他就是从市里来的“第一书记”。

    原来,就在今年4月份,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空壳村”清零两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福泉市选派32名科级干部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

    杨光发是市政协民宗委主任,家在福泉市区,生活原本舒适,但在得知市里要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时,他主动报名,要求去最基层的地方。“我之前在基层干过十几年,对农村很有感情,感觉那就是我的家,现在有这个机会再回农村扎根基层工作,能为群众办些实事,我就主动报名了。”杨光发说道。

考察场地。

    陆坪镇洞铁村属省级贫困村,自身无“造血”能力,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发展,村民生活贫困,是全市“空壳村”之一,杨光发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带动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为此,在申请得到批准后,杨光发提前近一个月到洞铁村上任,目的就是能尽早找到发展的路子,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杨光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组干部和部分党员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但大家对他最初的想法,总觉得这个从市里下来任职的书记也就是来走走过场,镀镀金罢了,没搞头,乡亲们发言时都很拘谨。“平时我的朋友都爱叫我发哥,既然我来到这里工作,我们就是一家人,你们都可以叫我发哥。”一句轻松的话语,顿时让有些紧张的氛围轻松起来。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向杨光发介绍起村里的情况。

    在基本了解村情后,杨光发又开始走村串户,用半个多月走遍了洞铁村19个村民组,25个村寨,与村民们交心谈心,深入每家每户摸民情,每天奔走在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出主意、想办法、谋发展,并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帮扶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目的就是让洞铁村能尽早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没有产业支撑,群众永远脱不了贫、致不了富。在走访中,杨光发发现洞铁村依山傍水,自然环境良好,当地群众也有养殖鸭子的传统,全村养殖鸭子的农户有20余户,但由于是粗放型养殖方式,养殖不成规模,没有品牌效应,经济效益不高。既然这里有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何不以次为切入点,办个蛋鸭养殖场,发展集体经济呢?

    可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雄心勃勃的杨光发在准备办养鸭场时就碰到了好几起让他“灰心”的事情——

    村民认为村里给的租金太低,不愿意租让土地和大棚;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干起活来就在“磨洋工”。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杨光发反反复复思考着。不能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去村民家,告诉他们办养鸭场是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劲往一处使,把养鸭场办起来,就能给村里带来收入,只要村里有钱了,就可以修建文化广场,开展各项活动,让大家的生活丰富起来。终于,在杨光发的再三动员下,成功租到了养鸭场地。

    那段时间杨光发和群众一起参加养鸭场的建设,以身作则,坚定了群众办养鸭场的信心。整理场地,联系鸭仔销售商、联系技术人员、到养殖户家与他们探讨养鸭技术,整天忙碌着,有时跑得脚不沾地,连皮肤都晒黑了,单位同事调侃道:“晒成这样,不会真的要下田干农活吧?”但就是在这样的干劲下,不到1个月,一个可容纳4000只的左右养鸭场出现在大家面前。

签订租地协议。

    为节省资金,杨光发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邀请到拥有一家中型养殖场的朋友给村里的养鸭场做技术指导,按初步估算,光这点,一年下来就能节省上万块钱。

    “我真的服了他了,没架子,能带我们干实事,真正是我们发家致富的老大哥。”村委主任黎庆政说道。

    “他会和我们一起干活,会跟你开玩笑,尽管我年纪比他大,我不爱叫他杨书记,就爱叫发哥。”在养鸭场帮忙干活的群众顾基友说道。

    养鸭场有了雏形,杨光发又打起了洞铁村青山绿水的主意。“洞铁村有玉皇阁和温河两条河流,水质清澈,没污染,山上林木葱翠,山下山涧溪流终年不断,这些都是饲养淡水鱼的最佳条件,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不好好利用起来,太可惜了。”杨光发说道。

    自从思路明确以后,他的目标也确定了。“我们成立合作社,发展水产养殖。”选址、找资金、拉项目,杨光发又一次忙碌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的鱼塘建设正在有序的进行中。

    “第一书记”发哥不但关心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事”,也关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村民吴志慧家住的是木结构的房子,在一次大雨中被倒下的大树压垮了半边。得知此事时,杨光发带着保险公司和民政局工作人员到她家实地了解情况,并帮助她争取到了保险公司的赔偿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发现道路有塌翻、损毁的,他第一时间上报给镇里和交通部门,并采取措施,避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损。

修鱼塘。

    办理蛋鸭养殖场,成立合作社,帮村民申请危房改造项目……短短的两个月,杨光发奔波在洞铁村的每一个角落,为群众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实事,让群众打心眼里佩服他。

    “原先以为市里来的干部只是走走过场的,但没想到才短短的两个月,我们村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发哥这个‘第一书记’真正的把我们这当成了他的家,上项目,找资金,谋发展,搞创收,帮助我们村发展集体经济,为我们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增添了新的力量。”洞铁村村支书朱诗华对笔者说。

    “第一书记”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联系党与群众的真情纽带。在发哥的帮助下洞铁村查找致贫原因,谋求脱贫之路,正逐渐甩掉“空壳村”的帽子。发哥是这次“第一书记”的代表,和其他三十余名“第一书记”一样,也做到驻在最基层,谋在最实处,用所有的热情和真诚开展工作,在他们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软弱涣散村面貌也正在发生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正在拓宽,一幅新农村奔向全面小康的宏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和担当,看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公仆情怀。(陈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