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万千树 逐梦“绿富美”

19.02.2016  10:58

 

 

2月14日,毕节市在金海湖新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通讯员 韩贤普 摄  


大方县猫场镇农民侯尚平三兄弟种植400余亩经果林,年收入20多万元。 

    通讯员 姜继森 摄

 

本报记者 谢朝政


十二五”期间,毕节完成造林面积609.34万亩。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935.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04%,城镇绿化率达到35%。


寒潮挡不住春的脚步,挡不住毕节人种绿的激情。


2月14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大干部群众扛着锄头,在荒山上种下一棵棵小树,添上一抹抹新绿。


正是靠着这种愚公精神,毕节启动实施“绿化毕节”行动两年来,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10.48万亩。


这,仅仅是这些年毕节逐梦“绿富美”的一个缩影。


先来看一组数据,“十二五”期间,毕节完成营造林面积609.34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935.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04%,城镇绿化率达到35%。


数据的背后,是毕节的美丽蜕变。从冷水河畔到草海湖滨,从百里杜鹃吐芳华到仲溪河畔樱桃红,从“全国生态文化村”赫章海雀,到“中国森林氧吧”七星关区拱拢坪林场……青山逶迤,碧水奔腾,美丽村庄掩映画中。


然而,这是一片曾经被断言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懂绿的毕节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披上了绿装,探索出了“六五”生态建设经验——


五子登科”建设立体生态: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五种模式”推进绿化毕节:先建后补、代种代管、承包造林、企业带动、建设移交;


五轮驱动”发展林下经济:高位推动、政策撬动、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


五开治石”防控石漠化:开绿色之源,铺开防治生态被;开产业之源,撬开防治加工锁;开机制之源,解开防治束缚链;开模式之源,凿开防治力量泉;开科技之源,打开防治锦囊袋;


五度法则”防控森林火灾:宣传教育抓广度、预警预报抓精度、体制创新抓深度、责任追究抓力度、区域联防抓跨度;


五改五推”深化林场改革: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分类经营;改革激励机制,推进招商引资;改革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发展;改革考评制度,推进责任落实;改革机构设置,推进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全民皆兵,灵动的绿在毕节蔓延。


一批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省市森林公园破茧成蝶。依托不断建设的生态,依托森林公园,毕节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经济、林下经济、旅游经济,鼓了群众腰包。


绿色,成为了毕节人幸福生活的底色。


眼下,百里杜鹃风景管理区永兴村的老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装修房屋、扮靓村庄……杜鹃花已含苞待放,杜鹃花节就要来临。


杜鹃花凋谢之后,绿色的杜鹃林装扮着这里19℃的夏天,避暑季紧随而至。


旅游,让这个昔日贫穷村子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2015年,这个村子人均收入8500元。


春节刚过,大方县小屯乡大田村幸福组村民胡勇便扛着锄头上了山,他忙着完成春麻种植扫尾工作。


去年,胡勇种了100多亩天麻,纯收入20余万元。曾经的大田荒山秃岭,洪水时常光顾,损毁了房屋,卷走了牲畜。


在灾难中醒来的大田人开始种树,几个春秋几度风雨,几十个山头披上绿装。


大田人打起了山的主意,在林下种植仿野生天麻,2015年,全村种植天麻2740亩,纯收入5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


在纳雍县鬃岭镇坪箐村云雾缭绕的大山上,茶场主人谭正义打算过完元宵节就调试加工设备,着手联系工人,他要为采摘明前茶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


现在,6900亩茶场逐渐进入丰产期,而明前茶采摘时间短、品质佳、价格好。


谭正义预计,一旦开始采摘,每天要五百人以上才忙得过来,手脚快的每天收入百元以上,附近部分村民因此放弃了外出务工打算,留在家里陪伴老人照顾孩子。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毕节市以核桃、樱桃、石榴、苹果、刺梨、油茶等为主的特色经果林板块经济面积达到364.8万亩。


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2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56万亩,林下养殖9万亩,森林景观利用49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加工6万亩。


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达到19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032元的27%。


“‘十三五’期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达到27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对毕节市的绿色未来,该市林业局负责人信心满满。


目标已经确定,号角已经吹响。毕节,在逐梦“绿富美”的道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