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户的喜和忧

03.04.2015  12:25

种植大户的喜和忧

新华社记者李黔渝

黎学胜(左)在地里和农民一起给玉米地铺膜。

    新华网贵州频道4月3日电 正值春耕备耕时期,记者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的“万亩大坝”走访了解到,农村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提升,但种植风险仍是农民最忧心的事。从事农业13年的种植大户、农机大户黎学胜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喜和忧。

     喜:种植更专业 订单供不应求

    春节后,思南县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位于塘头镇坚强村的机场坝种植区,地里劳作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

    种植大户黎学胜并不担心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他个人就拥有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油菜播种机等10多台农机,种植机械化程度高,再利用高产种子提升亩产量,所需劳动力较过去减少了一半多。

    “一窝至少点两粒玉米,才能保证每个窝都有苗。”“点种的时候就施肥,再把土盖上,这样一直到收获都不用再施肥。”思南县农业局农技站副站长田维达在种植大户黎学胜的地里给农民做指导。

    “面对劳动力偏弱的问题,我们推广种植玉米等轻型栽培技术,前期只需点种、施肥、覆膜等简单免耕操作,十分简便。”田维达说,和普通农民种玉米不同,为适应后期机械收成,前期玉米的种植密度和窝距都必须根据收割机的宽窄程度来栽种,技术指导必不可少。

    田间地头的专业培训、机械化程度高,使得塘头镇的“万亩大坝”种植效率得到提升。黎学胜的700多亩地是从1000多户农民手中流转出来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山多,可用耕地面积少,肥沃的耕地更显得弥足珍贵。在过去只能种一季粮食的土地上,春季种玉米、油菜,夏秋改种萝卜、蔬菜、瓜果等,采用多品种多熟制方式,土地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

    记者看到,时下玉米、油菜、果树、党参等是黎学胜地里的主要作物。许多大户和黎学胜一样,以加入合作社的形式接订单种菜,实行统购统销,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黎学胜(左)在地里和农民一起给玉米地铺膜。

     忧:经济作物保险低 贷款有点难

    去年思南县遭受洪涝灾害,黎学胜地里的西瓜、中药材、甘蔗等作物全毁了,损失200多万元。黎学胜说,尽管有农业保险,但那只是杯水车薪。

    资金周转难,是黎学胜最忧心的事。年地租就需近40万元,地里长期有30多个工人,每月工资就得10余万元,加上购置农机、农资、肥料、农药等费用,时常会面临资金周转难题。

    “信用贷款最高只能贷30万元,银行贷款需要有抵押物,且手续繁杂、贷款时间长,往往难应急。”黎学胜说,资金实在周转不开时,只能暂时借高利贷解燃眉之急。

    作为村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黎学胜希望,国家的优惠政策向专业合作社倾斜,经济作物保险加大、农民贷款更多一些政策支持。作为农机大户,他还希望把农民中的优秀青年培养成农机手,能有更多一些的“职业农民”带领更多的乡亲们科学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