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撬动,良好生态提升美丽中国魅力

12.09.2016  13:34

——“深耕5年·林业科技写精彩”系列报道之生态提质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近年来,我国林业系统充分发挥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不断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使森林蓄积量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并为生存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乃至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破瓶颈,为实现“双增”发力

我国政府于2011年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承诺: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然而,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逐步进入攻坚阶段,困难立地占宜林地面积的比例不断增加,已有的技术成果储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完成林业“双增”的刚性需求遭遇了瓶颈。

为实现我国对全世界的承诺,各级林业科技战线的先行者们扛起了重任,摸准难题,在生态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攻坚。

天然林约占我国森林面积的70%,由于长期过度采伐与不合理经营,导致其资源锐减、生态功能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突破,对我国生态建设意义深远。该技术建立了典型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示范模式,解决了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中多项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速度和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全国推广面积超过21.87万公顷。

针对沙化肆虐的严峻现实,创新了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提出15%-25%的低覆盖度行带式造林即能有效固定沙地,破除了沙化土地生态修复的制约,研究成果达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完善修订了《国家造林技术规程》沙区造林的多项指标。该成果可降低固沙造林成本40%以上,对推进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稳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推广面积达416万公顷,产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约400亿元。

针对干旱、盐碱、水湿等逆境生态条件造林难,开展了逆境生态林树木种质优选的研究,优化了抗干旱、抗污染、耐盐碱等抗逆筛选及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干热河谷、盐碱滩涂、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造林模式,通过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抗逆性和生态经济价值超过普通种质对照10%。

由落子布局到精耕细作,由多点突进到全面开花,近年来,林业科技围绕“双增”目标,先后部署实施了杨树、杉木、落叶松、桉树等主要用材树种资源培育、重要树种种质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提出了林木高效培育模式65个,材积生长量增长超过20%,极大地促进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保资源,为美丽家园护航

林业有害生物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必须高度重视综合防治工作。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中,专门提到要“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针对有害生物防治部署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陆续突破了通过防治寄主天牛实现控制松材线虫病蔓延的重大难题,实现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和持续控制害虫,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天敌的规模化繁育和利用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应用于安徽九华山、湖南张家界、贵州遵义等地,松褐天牛的虫口减退率达90.6%,由松材线虫病造成的马尾松病死率下降了95%;攻克了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成为世界森林病虫害防控典范,成果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防控示范和监测预防推广面积累计达2050万亩次;在防控外来有害生物美国白蛾方面,HcNPV病毒杀虫剂工厂化生产和白蛾周氏啮小蜂规模化繁育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在北京、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应用,防治效果达90%以上,实现了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转型。

除了“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还有真正的森林火灾。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大约22万次,受灾森林面积达1000万公顷,如何建立一套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和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森林火灾监测是一个跨学科的难题,卫星林火监测系统是森林火灾预防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2015年,我国升级了现有卫星林火监测系统,集成了FY-3C卫星资料的接收系统和EOS卫星MODIS软件数据的处理能力,完成了森林防火VSAT应急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升级,为预防森林火灾和实现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的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业界专家表示,创新技术手段是有效保护生态资源的源泉和取得持续成效的基本保证,只有牢固树立向科技要生产力、要成效的思想,积极转变保护思路,提高保护科技含量,才能为建设美丽家园护航。

守“家底”,为实践梦想前行

知“家底”,才能更好地守“家底”。当人们畅享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时,林业科技工作者们将努力告诉大家林业到底给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支撑。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推动了林业监测的创新,首次构建了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与技术体系,突破了森林资源信息一体化采集、综合分析处理、集成管理服务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列软件,实现了森林、湿地、森林灾害以及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监测、高效管理和集成服务;

与森林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森林生物量测算技术,首次提出了非线性模型联合估计方法,攻克了生物量模型的相容性问题。利用该成果提出的技术路线和方法,首次进行了中国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成果在国际和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谈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森林计测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打破了国内外普通全站仪、GPS等测绘工具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全站仪精密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各自的优势,研制出了CCD全站仪及应用系统,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不依靠控制网,无需设基准站,没有作业半径限制,单人单机即可完成全部测绘作业流程,显著提升了森林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精准化计测水平。

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因时而动,奋发有为。随着林业科技的进步,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正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东方,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美丽中国的画卷徐徐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