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税收加速度 助力奔小康 ——贵州国税跨越发展纪实

23.03.2016  12:11

      展开“十二五”时期全省国税发展的轨迹画卷,一组关于税收收入的数据引人注目。

  “十二五”期间,全省国税各项收入由2010年的462.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83.8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各项收入3768.61亿元,年均增长13.8%,是“十一五”时期的2.15倍。

  数字漂亮,成绩斐然,却来之不易。这是在经济结构调整、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减税政策增多、主体税源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千辛万苦取得的硕果。

  是什么在为这些增长的数字添砖加瓦?

  是贵州抓经济的决心与作为,是全面深化改革后市场主体释放的无限活力,饱含着广大纳税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造与奉献。

  答案背后,也交织着税务部门心无旁骛抓主业、击楫勇进推改革、春风便民强服务的艰辛与付出。

                                    抓主业:量多质优强省惠民

  “才半年多时间,产品同比多卖了50多万元,税款却少缴了5万多元。

  一增一减的数据变化,使得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善辉难掩激动。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多,为扶持民族企业做大做强,省国税局对以设计、创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民族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创新营改增政策应用,将文化创意特点鲜明的相关企业由普通生产行业纳入营改增文化创意服务业,使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由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税率由17%降为6%。对符合“民族和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生产”等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项目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这一工作惠及我省民族服装服饰、蜡染、刺绣、民族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设计制作5大行业,重点扶持了639户民族特色产业企业。至2015年底,相关企业增值税税负下降1.28%,增加和带动就业10855人,与企业合作经营的农户达1.12万户。

  在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许多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得以做大“市场蛋糕”,从分散经营转向产业化之路。

  砥砺奋进抓主业,为地方发展做贡献,为民生大计“再加料”。

  “‘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加速发展的五年。”省国税局局长卢自强告诉记者,这5年组织收入压力大、依法行政要求高、服务大局任务重、服务需求升级快,负重前行,唯有主动担当。

  用好用足税收政策,涵养税源,只是国税部门的举措之一。

  抢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大机遇,国税部门主动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争取到税务总局出台文件支持贵州发展,促成烟农补贴税前扣除、化肥恢复征税等一系列有利贵州的税收政策落地。

  仅仅是烟农补贴税前扣除这一项,预计政策执行期将减轻企业负担25亿元,惠及烟农约23万户(约120万人)。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源源不断的税收。

  有了税收,扶贫助困、就业创业、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重点项目,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才有可支配财力。

                                                推改革:减负增效突破瓶颈

  美博聚名有限责任公司正处于创业阶段,广告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当年,该公司减税近1.7万元。

  “对于刚起步的公司,每一分钱都想省下来。”该公司负责人苏先生说:“改革,就是红利!

  严冬破坚冰。利用减负增效解民生之“”,贵州国税用改革实践演绎如何破局管理瓶颈——敢啃“硬骨头”、敢闯“深水区”。

  简政放权,清理和规范各级税务部门审批事项,保留7项税务行政许可,清理69项税务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在省直管县开展执法权责清单试点,梳理确认由县级国税机关实施税收执法权力127项,并制定了权利清单、责任清单以及权力运行流程图。

  改进和规范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加强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管理,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防范执法风险,提高行政效能。

  破解“瓶颈”,消除纳税人办税“痛点”、“堵点”。

  伴随着纳税服务、税收征管、出口退(免)税、国地税合作规范全面落地,以及金税三期优化版和增值税发票升级版顺利推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大企业为重点、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服务大局。

  在纳税终端“最后一公里”,国税部门不断丰富内容,不断缩短与“第一公里”的时空距离。“三证合一”改革稳步推行,免填单服务、纳税人学堂建设、国地税联合办税、12366热线建设和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征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经受住了管户大幅增长的考验。

  抓住“牛鼻子”,激发活力疏通航道。

  营改增是近年来深化税制改革的“代表作”,成为激活市场经济“末梢神经”的动能之一。

  随着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完善。截止到2016年2月底,全省试点纳税人从税制转换时的2.01万户增长到8万户,累计入库税收67.22亿元。

  营改增犹如恰当时机下了一场“及时雨”——让纳税人税收负担与办税负担双双减轻,助试点纳税人与原增值税纳税人双双受益。

  营改增行业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其增值税链条大多向工业行业延伸,企业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大多流向了工业企业,原增值税纳税人新增抵扣减税,减轻了工业企业税负,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自营改增实施至2016年2月底,我省纳税人累计减税47.62亿元。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使得玉成。

  发展速度快了,质量也随之提高。从省国税部门对试点2年多来相关营改增企业的观察结果来看,在营改增政策的引导下,纳税人的经营模式、财务核算、企业管理等深刻变化调整,不少企业采取主辅分离的形式适应新税制,促进了社会化的合理分工合作。

  税收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减税只是开始。

  随着营改增逐步推进,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双赢的改革效应愈发凸现,有效助推了我省经济结构转型。

                                      强服务:沉下身子倾听民情

  去年7月,在贵阳市国税局与贵阳三圣特种建材有限公司的一次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面露愁色:“现在公司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享受到西部大开发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如果能申请减免部分税款,对我们来说也算是很大的帮助咯!

  国税人员当场表示:“这个你放心,只要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我们一定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国税部门的多次辅导下,该公司申请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预计每年可少缴所得税近70万元。

  沉下身子、倾听民情,深化服务、做实文章。在服务贵州发展、助推同步小康中,国税展示大作为。

  从纳税人需求出发,从纳税人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纳税人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国税“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润物细无声。

  一企一策,精准定制。国税部门扎实开展服务“5个100”、服务“走出去”企业、服务工业“百千万”工程、服务民营企业等专项行动,“点对点”服务企业发展,不断优化纳税服务。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在一次纳服需求座谈会上,提出“出口退税申报不成功,请予以解决”的需求。遵义市国税局立马“接招”,经过多方奔走和努力,企业需求得到了响应和解决。事实上,该局经常性约请企业为其工作挑“毛病”。为及时帮助纳税人解决一些税收急难问题,该局出台了《纳税服务需求管理办法》,并开发“纳税服务需求管理软件”,实现对响应需求各环节的全程跟踪监督。

  黔西南州国税局开启税企高层对话。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企业作专题辅导,指导企业有计划进行税收预缴。并集中全州的征收管理、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业务能手”,组建大企业服务团队,专门解决全州大企业的涉税疑难问题。税企沟通从此“心连心”。

  从企业到地方,从帮助到扶持,国税部门的服务工作层层推进,影响更加深远。

  同步小康党建帮扶工作,助力地方奔向小康路。

  翻开省国税局帮扶队副队长郑华的民情日记,一字一句都是关于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点滴:2015年8月14日,晴。三龙村天池梅村烤烟基地的娄俊和罗志婵夫妇,为了帮助儿子娄小均实现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梦想,前往天池梅村烤烟基地。粗算一下,今年“除干打尽”他们可能有20余万元的利润。

  厚厚的本子,记录了3年来郑华在驻村帮扶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这番深厚情谊的身后,还有整个省国税系统对于把脉开方解民忧的思考。

  自2013年2月以来,省国税局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队扎根道真,税徽光芒照耀云贵高原,情系热土,直至仡乡变了样。艰苦环境里,帮扶队队员真蹲实驻,身体力行,共协调争取项目资金5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