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创造“稳得住能致富”更大奇迹

12.04.2019  17:31

  “搬迁后,最怕生活没保障。”住在惠水县新民社区“幸福楼”的搬迁户罗小韦告诉记者,3年前刚搬来时,这里只有一条马路,感觉有点荒凉,周围还是两个山坡坡。

  罗小韦所担心的,正是我省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新房,新业,新市民!”见到记者,罗小韦一口气说出了几个新。原来,拎包入住新房后不久,罗小韦就接受了1个多月的社区免费厨师培训,随后开办了社区第一家饭馆,现在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社区医院、惠民学校,还有扶贫车间等配套建设,让他很快变成社区新市民。

  “搬出来后怎么办?”“如何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如何保障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安置区长治久安?”……这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一直备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搬迁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省份。“十三五”期间,全国搬迁约1000万人,贵州就有188万人。

  一份成绩创历史之最,截至今年3月31日,我省已完成搬迁任务140万人。

  188万人全部搬出来后,如何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才是扶贫搬迁成功的真正考验。

  基于此,今年2月,《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出台,它由1个主体文件和7个配套文件组成,从省级政策层面,对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方向、重心转移、目标路径等提出明确要求。

  如何做好188万人搬迁“后半篇”文章?主体文件回答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必要性、重要意义,提出了后期扶持的目标和重大任务,界定了后期扶持的范围和要求,明确了后期扶持的路径和措施。

  七个配套文件则分别秉承了总体文件的纲,梳理了配套措施的目地,清晰描绘了配套措施的实现路径。

  聚焦“搬出来后怎么办”,《意见》明确后续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体系”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安置点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搬迁群众在城镇获得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围绕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实行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点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基层党建体系。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健全组织、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省生态移民局负责人介绍,这个全国首创的“1+7”文件,形成了纲举目张的政策体系,既与时俱进地回答了易地搬迁后期扶持的时代诉求,又科学细化了实现途径,是方法论也是操作指南,为全面提升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成效、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根本性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年,是贵州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战役打响的第四个年头。省生态移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全面落实“1+7”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社会管理,创造“稳得住、能致富”的更大奇迹,坚决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

  目标任务

  2019年全面完成188万人搬迁入住任务,同步建立和完善“五个体系”,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同等享有便利可及的城镇公共服务,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不断提振,逐步融入城镇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

  迁出地“三块地”有效开发利用,生态修复实现良性循环;

  安置地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把安置点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赵勇军)

贵州:推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新华
“稳得住、能致富”:中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贵州省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就业创业“梦工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