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任职贫困村“刚性要求”应理性对待

26.08.2015  15:57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省委组织部近日就做好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发出通知,把脱产驻村作为选派第一书记的刚性要求,确保选得优、住得下、干得好。(8月24日 《四川日报》)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党中央站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今年4月底,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作出安排,要求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做到全覆盖。四川省委组织部近日就做好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发出通知,把脱产驻村作为选派第一书记的刚性要求,确保选得优、住得下、干得好。 在选派“第一书记”时,对所选派书记从自身条件,任职时间、方式及任职期满后的去向等有着明确的刚性要求。如今,这项工作如火如荼正在各地推行,有成绩也有不足。近期,四川省委组织部再次下发通知,要求结合全面开展扶贫攻坚城乡党组织共建活动,组织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党组织等结对帮扶贫困村,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结对共建单位,并实行结对共建与选派第一书记挂钩,贫困村不脱贫,结对共建单位不脱钩、第一书记不撤离。 不可否认,选派的“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是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摆脱困境好举措,但由于“第一书记”多是来自机关的年轻干部,笔者认为,在提出刚性要求时更应理性对待。需防“第一书记”到岗后“水土不服”。 笔者为何有此担忧?毕竟从前阶段工作看,有的地方对工作落实不认真负责,工作走了过场,对选派工作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要真正使“第一书记”成为带领村民致富,摆脱贫穷的“领头雁”。一方面,需防某些干部将选派到村作“第一书记”当作是自己升迁的“筹码”。虽然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可到了与之前工作完全不同的农村,显然会有一个适应过程,能否身心得到蜕变就至关重要。也许,有的干部会因为农村条件艰苦,把担任“第一书记”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这样的认识很危险,必须坚决制止。另一方面,不能做到身心齐到。发了文件,到村见了面后就再也不见其踪影,既无法扎根在任职村,对该村发展心中无货,大事不敢决策,小事做不了主,数指头盼任职归期。这些现象必须杜绝。 要摆脱“水土不服”,就要理性对待到村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对“第一书记”的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做到任职者和老百姓都知晓。二是身到心也要到。既然情况不熟悉,干部到村后就要低下身子向熟知村情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前的村班子成员虚心请教,牢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谋定而后动,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三是要率先垂范,勇于担当。既然是“第一书记”,不能将为期两年的任职当成一场为个人升迁而进行的“表演秀”。要真心实意为自己所负责村老百姓谋福利。这样的任职才不会偏离初衷。面对刚性要求,只有理性对待,“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才能真正选得优、住得下、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