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故事

10.12.2015  01:07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贫困人口第一大省贵州的“穷中之穷”。这个村子位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上,人均只有半分坡地。

有句顺口溜描述这里的生活:“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

不过,这是5年前的情形了。现在走进村子,宽敞的通村旅游公路两旁,是一排排太阳能路灯,高低坐落着的彝族村寨,灰瓦白墙,格外醒目。

巨变的关键是钟山区民宗局下派的第一书记杨波。2010年2月,28岁的杨波满怀激情来到山村,首先遭遇的是一盆兜头冷水。

这里吃水难,可是政府把水送到村里了,竟然很少有人来领。一问才知道是嫌麻烦,要连桶一起送,才会有人来领。”杨波说。

令他郁闷的不止这个,有村民怕修路占自家地,百般阻挠,好不容易争来的项目差点黄了。环境整治,村民一个个在家中躲懒,门捶破也不开。不少村民还冷言冷语,认为他就是下来镀个金好提拔。

冷水没有浇灭热情。杨波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开院坝会、搞夜访,同时协调一些“小、简、快”的项目,在短期内树起一两个样板。他还四处托人找朋友,面对面、手把手教村民学土鸡养殖、蔬菜种植等,当年就扶持了10多户养殖土鸡,第二年就见了效益。村民们开始相信杨波的话了。

如今,村里有了农家乐,有了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绿色食品商标,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830元,是2010年的4倍多。而这5年多来,杨波女儿从8个月大到上了小学,他没能去开过一次家长会;父亲病危,他连夜赶回,也未能赶上临终嘱托。

我至少再驻村两年。今后若来到这里,想想这里的发展也有我的一份努力,这辈子也算做了点事,哪天死了也欣慰。”杨波说。

据新华社电

■新闻背景

日前结束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被称为“史上最高规格”。“最高”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扶贫实际操作者的要求空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目前,全国12.8万个贫困村已有40多万名外派的“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今年6月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做到“六个精准”,其中之一“因村派人精准”,说的就是“第一书记”派驻。

干部“驻村帮扶”由来已久,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对驻村干部有不同的称呼。今年,专门针对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作出部署,相当于在全国层面统一了这些驻村干部的名号和职责。一方面,凸显了当前脱贫攻坚战役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央对这些“排头兵”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