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管理维护困难重重 贵阳三成沼气池“休眠”

22.07.2014  14:32

  冉婧宇 制图

  ■核心提示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形象地道出了沼气替代柴火做饭,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沼气池在农村被称为“液化气罐、肥料罐和金钱罐”。

  然而,这项曾被誉为“农村能源革命”的工程,近年来,受后续管理维护困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制约,农户的使用率明显下降。如今,这也成为我市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沼气池数量约为21万口,处于停用或半停用状态的约6万口,使用率在71%左右。

  现状 贵阳约6万口沼气池闲置

  6月27日中午,息烽县西山镇文安村村民罗安忠打开电磁炉,准备做午饭。而在厨房的一角,由于长时间不使用,落满灰尘的沼气灶具静静地躺在一边,输气管也被收起挂在了墙上,“不产气,搁在这儿好久咯。”罗安忠家的沼气池建于2001年,从2008年开始沼气气压表显示的压力变得很低,“常常只有两个气压,不够用,久而久之就闲置了。

  作为文安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维护员,张巡负责400多口沼气池的日常维护。“辖区的沼气池都建于10多年前,很多村民因为维护不到位,沼气池内沼渣大量堆积,产气严重不足。”张巡说,村民也觉得使用沼气方便,但一听说维护要收费就摇头不干了。在文安村,因为产气量锐减,沼气已渐渐被电磁炉等取而代之。

  在乌当区,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沼气的使用率也在下降。“目前,仅有百宜、下坝等北部乡镇使用情况相对较好,使用率在70%左右。”贵阳乌当敬杰农村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说,乌当区沼气使用率在2003年至2008年最高,在80%以上,2010年开始逐步下降。“以东风镇为例,后所村、龙井村等村因为城镇化的原因,居民不再使用沼气;尚未征地的茅草、高穴、麦穰等地,村子里也只有零星的几户在使用;按一年使用三个季度以上属于正常使用来算,去年全区正常使用的数量在5000多口。

  而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沼气池数量约有21万口,处于停用或半停用状态的约6万口,使用率在71%左右。

  探因 后续管理维护难度大成本高

  “出粪难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陈杰直言不讳地说,后续管理维护困难重重,是导致沼气池使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般而言,常规沼气池每3—5年须进行一次大出料以保证产气空间。而我市大部分农村沼气池建于2001年—2003年,很多农户从建成后就没有进行过出料,且都有很厚的“结壳”现象,沼气产气空间严重不足。

  “维护成本高也是导致使用率下降的因素之一。”陈杰说,在息烽县,为一口8—10立方米的沼气池抽渣,成本约为400元;在乌当区,甚至要到600—800元。如果出现漏气,算上刷浆、更换管材,总成本要达到2000元。

  而在息烽县农业局能源站站长刘云龙看来,小型抽渣泵等设备缺乏也是原因之一。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喂猪的地方都是较为偏远的地方,受制于道路等因素影响,以前网点人员大部分依靠摩托车,要携带抽渣泵、维修工具、配件非常不便。

  “后续服务技工不断减少,也对沼气后续服务产生了影响。”张巡说,以前每个月200元,无法养家糊口。2010年,贵阳市出台规定,给予每口沼气池18元的后续服务维修补助经费。“由于工资低很多技工都流失了,现在协会的技工人数已从原来的近70人减少到了50人。”张巡无奈地说。

  陈杰表示,现在每一口沼气池财政补贴18元,但公司付出的成本在20元左右,属于亏本经营,“目前,我们的主营业务是为全省的大中型养殖企业做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做后续服务主要是口碑营销。”记者 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