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看贵州

22.01.2016  13:05

精准扶贫看贵州

———  贵州精准扶贫出实招收实效

 

        地处西部高原的贵州贫困人口全国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一连的几个“”字把贵州2020年同步小康目标实现的艰巨全数概括。

        然而,贵州人不甘落后,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去年相继出台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1+10”文件等,抓住大数据中心落户的机遇,围绕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构建精准扶贫制度框架体系,以产业、就业、帮扶等为抓手,加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减贫130万人。

 

靶向治疗:扶谁的贫?

贵州贫困面极广,如何确保精准到户到人?

        2014年4月17日,贵州结合全省实际,制定出台了全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方法等,建立全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建档立卡对象包括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按照国家要求,对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

        按照“省负总责”的要求,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本省贫困村规模,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采取规模控制,省将贫困村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县,由县将规模分解到乡(镇)。按照贫困村识别标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采取“村委会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省扶贫办备案”的流程进行。

        据介绍,2014年年底,贵州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电子信息档案,并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手册》。以此为基础,建立全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构建全省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识别出一、二、三类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今年国务院扶贫办召开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后,贵州省按照“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帮扶措施落到位,把党的政策送到家”的要求,开展地毯式、拉网式全面普查,对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重新核实,制定贫困人口到村到组到户到人的分年度脱贫计划和贫困人口到村到组到户到人的脱贫措施,并以户为单位明确贫困人口帮扶责任人。

 

故事

无房户袁礼住进了新房

        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社区村民袁礼家早早的就开始备年货了,想着即将到来的新年,袁礼一整天都是乐呵呵的。以前袁礼家住得是土坯房墙体上大小裂缝有十多条。“一到雨天水就漫进屋,墙根更是常年浸在雨水里。”由于没钱建房,袁家只得将原先的牛棚稍加收拾,搬了进去。

        贫困调查表的“致贫原因”一栏,调查干部给袁家写上:无安全住房,缺劳力。摸底调查没过几天,袁礼就收到了“大礼”:他家获得21600元的危房改造补助。可是,袁家连修房的启动资金都不够。干部们商量后,支持老袁种烤烟10亩。手把手带着干,4个月后,纯收入两万多元,袁礼种上了一季烤烟终于修葺了新房。

        “过去扶贫,是‘撒胡椒面儿’。项目来了,资金来了,大家都分点,虽说管不了大用,好歹能对付个‘公平’。”迤那镇一位干部说,扶贫进入新阶段,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思路办法都得变———  “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上。

当地镇村干部总结出了贫困摸底的“四看”法———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四看”法入户调查、登记,并经过村、镇两级公示,很快认定了1610户5533名贫困对象,“没有一户村民认为不公平”。

 

责任明晰:谁去扶贫?

        识别出了贫困人口,那么谁去扶贫?在贵州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各个村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带行李、自带炊具,从机关奔赴边远山区、贫困村寨、广阔田野,一身土、两脚泥,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他们就是贵州省各个单位选派到贫困地区帮助发展的驻村干部。

        近年来,贵州全省以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三大片区和重点区域为主战场,坚持“省委省政府负总责、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省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各厅局各司其职、市州具体负责、县乡狠抓落实、实施扶贫绩效考评挂钩、群众主体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双线考核体系;坚持省委分管三农工作副书记,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和省政府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等三位省领导分别牵头三大片区扶贫攻坚的工作机制;坚持省领导联县定乡,省直厅局挂帮,省直党建扶贫工作队帮扶,建立定帮联驻、四帮四促、五万干部下基层、党建扶贫、中直定点联系、对口城市帮扶、企业结对帮扶相结合的组织保障机制开展新形势下新一轮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以来,贵州至今已选派3批近15万干部,按照每组5人的标准,成队建制组成工作组蹲点帮扶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实现全省所有贫困村全覆盖。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各驻村工作组坚持走村入户访民意,调研开会定思路,会同村“两委”班子定规划,引导群众围绕市场调结构,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指导村民开发当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扶贫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是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把资源有效的整合利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

        2015年,贵州选派5.7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出台《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办法》,全省贫困村、贫困户驻村帮扶实现“两个全覆盖”,按照“一村五人”和“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的要求,每年选派5.6万余人,1.1万余个驻村工作组,赴全省11590个村(含9000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全覆盖工作。8.63万名领导干部遍访9000多个贫困村和所有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贵州将以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和“八个精准”、“八个抓手”为引领,以“五个一批”和“十大行动”为主要脱贫路径,开展“大数据手段+制度性框架平台+精准管理”三位一体扶贫战略行动。按照“省领导包县、市(州)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要求,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着力强化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为主要特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五主”、“五包”工作责任制。一是党委要履行“主体”责任,即党政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的责任制。二是政府要履行“主抓”责任,即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三是干部要履行“主帮”责任,即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管道功能”的责任。四是基层要履行“主推”责任,即村级领导班子的责任。五是社会要履行“主扶”责任,即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责任。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大力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行分类扶持、精准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使全省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故事

村民吴天华的养殖生涯

        “这些驻村干部来我们家,连种什么养什么、种好多养好多、怎么养怎么种都整得一清二楚。我家也是这样开始搞养殖的。”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村民吴天华与记者聊起他的养殖经历时这样说到。

        毕节市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精准扶贫“十子”机制。“所谓‘十子’机制,就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驻村干部陈毕松指着村办公室里的一张“十子”机制示意图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示意图上的横坐标是“机制内容”,纵坐标是“精准内容”。从“瞄靶子”中的“底数精准”到“造册子”中的“责任管理精准”,具体有“35个精准”。“这就是我们精准扶贫工作的流程和工作方法。”陈毕松说。

不仅是毕节,在贵州各个贫困地区,各级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贫困农户理思路、出点子,成为了村里的“当家人”。

 

目标明确:如何扶贫?

        “十二五”以来,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2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25个贫困乡镇按照省定标准实现“减贫摘帽”,全省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此前,贵州按照习近平考察遵义花茂村时的“五个一批”要求,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贵州就如何做好当前和“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台了“1+10”文件,即《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和《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关于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村实行包干扶贫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贵州省贫困县退出实施方案》、《关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10个配套文件,助推精准脱贫。

        2015年,贵州安排中央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11.4亿元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建立以“四台一会”为核心,推行小额信用贷款,探索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扶贫的路子,拓宽扶贫融资渠道,已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6亿元,引导银行向贫困地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6亿元。同时出台《关于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计划到2017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做到“直接培训1人、就(创)业1人、脱贫1户”。今年已安排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5亿元,培训39.3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到村到户,2012年以来对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以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47.71万户204.3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截至目前,全省安排38亿扶贫资金,搬迁20万贫困人口。

        今年,贵州围绕八个抓好,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一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小康建设”。二是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按照“绿色生态、立体发展;调整结构、种养结合;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一业为主、多品共生;产业化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推动”的思路,打造“十大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抓基地、促加工”、“抓销售、促生产”的理念,精细化打造一头连接基地、一头连接市场的“十大扶贫产业园区”。三是继续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四是继续推进社会保障扶贫。按照渐近、逐步统一的原则,整体将158万左右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及时纳入民政低保保障范围。五是继续推进教育扶贫。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实行“两助三免(补)”和“两助一免(补)”的政策,切实解决贫困农户因学返贫、因学致贫。六是继续推进医疗扶贫。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维护贫困人口健康权益,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素质,有效遏制和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七是继续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让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安居乐业。八是继续推进金融扶贫。抢抓国家即将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债券、设立低成本扶贫开发专项信贷资金和扶贫再贷款的政策机遇,与省农发行、省国开行签订的金融扶贫合作协议确定的2500亿元融资,努力做大扶贫开发资金总量。

 

故事

村民陈桂金种植薏仁米收入数万元

        2015年,兴仁县回龙镇纳壁村村民陈桂金种植薏仁米发了点小财,他对记者说,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2014年他自家的土地加上流转的土地,一共种植100余亩薏仁米,纯收入近7万元,一家人告别了贫困。“今年又种了100余亩,还与公司签订了每斤3.5元的保底收购价,不愁销路。”陈桂金说。

        兴仁县有种植薏仁米的传统,但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快速发展却是在全省实施精准扶贫之后。近年来,兴仁县根据本县实际,不断加大对薏仁米产业的扶持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迅速崛起,农民以专业化合作兴办的各类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重点产区农民年收入的60%来自薏仁米产业。

        陈桂金说,同样一块地,种薏仁米的收益比种水稻和玉米高出1倍和2倍,且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病虫害防治更容易一些。准调结构,扶贫更精准。兴仁县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现代高效农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脱贫增收致富路,通过种植薏仁米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新房、买汽车、投资办厂,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但一些种植大户期盼政府部门在市场风险防控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等方面,服务更精准、更到位、更完善一些,让产业优势成为可持续发力的竞争优势,今年兴仁县种植薏仁米30万亩,覆盖15个乡镇4万多农户10多万人。

(本报记者  文  叶)

 

致富故事

养兔专业户”罗勇贤:养兔走上致富路

        在惠水县芦山镇麦旁村“养兔专业户”罗勇贤是个名人。人人提起他都会不约而同的竖起大拇指。

        初中毕业的罗勇贤,因家庭贫寒而辍学,来到湖南怀化,买了辆二手的三轮自行车开始回收废铁。在一养兔场收购废铁时,厂里的人得知他来自贵州,就向他说起贵州气候温和、草料丰富、很适合养兔,建议他带几只回去试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这样点燃了罗勇贤的创业想法,他寻思着过春节回家时买几只回去饲养。

        2010年春节,别人回家带去的是年货,他回家带的却是用2000元积蓄买来的10只兔仔。购买回来的兔仔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半年后,种兔产下的兔仔已达到100多只,留下种兔后其它的兔子卖了近10000元。现在他与村里的农户合作,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提供种兔给群众喂养,现在参与入股的群众已达到10多户,大部分都是贫困户。

        “年后我准备在山后的土坡扩建圈舍,把繁殖区、加工区、消毒室都建起来,预计养殖的兔子将达到2000只,年出栏大概在10000只左右,产值可达150万元”谈及以后,罗勇贤信心十足!

 

龙井村村民于涛:养鸡让日子更有盼头

        月收入过万,这是从小就生活在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于涛从没想过的。

        因为一次意外,于涛的母亲车祸住院,不仅掏空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5万多元的外债。他家的生活陷入的窘境。

        近两年,花溪区政府采取先养后补、分户饲养、分户管理的方式,在花溪17个乡镇的40个村实施养鸡产业精准扶贫。贫困农户每养殖50至100只黑羽乌鸡或黑羽鸡,每只鸡补助扶贫资金10元,群众养鸡致富的积极性和信心大大增强。于涛家成了其中一户。“政府让我走养殖致富这条路,还把我送到外地去学习技术,现在我养殖的黑羽鸡有200多只了,”“养鸡政府还给补贴,另外今年我还买了一辆货车,现在的日子舒服着呢。”于涛笑呵呵地说。

        富起来的于涛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他热心为村里的贫困户出致富点子、找增收门路,让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群众修道路、水渠、草场围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增长为现在的8000多元。“最近活鸡卖到16元一斤了,估摸着春节能涨到18元,大家为新年准备的鸡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于涛乐呵呵的说。

 

绣娘罗秀兰:双手织就美好生活

        在花溪区定理村罗秀兰家,客厅一幅镶嵌了时钟绣着几朵百合花和“家和万事兴”几个字的十字绣十分醒目,这是罗秀兰今年夏天绣的,靠墙摆放的装饰柜上竖立着“2015锦绣计划·刺绣培训班”优秀学员的证书和奖状。“从没想过自己在家里就可以赚钱。现在我们是定期秀一些作品,公司来家里收购,我准备在县里找一个门面,专门卖我们的手工绣品。”提起十字绣,罗秀兰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罗秀兰的家离县城20多公里,虽说路程不算远,但是都是盘山路,路况很差,生活条件也是极为窘困。2015年4月8日,花溪区妇联和花溪婷婷刺绣公司联合开办的妇女刺绣班结业,罗秀兰就是本届刺绣班里为数不多的优秀学员,从事刺绣30多年的她,带动了村里100多位妇女在家就业。

        不仅是罗秀兰,在贵州,目前至少有20万绣娘和罗秀兰一样,正在用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自己的美好生活。农忙时节种庄稼,农闲时节来绣花。绣娘们过去悠然的生活状态正在演变成一种生产力,焕发出巨大的潜力。

(本栏稿件由记者黄璐杨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