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从“准”字上做文章

30.10.2015  11: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并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坚定信心、找准路子,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实施精准扶贫。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特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了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要求。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笔者认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还需从“准”字上做好文章。         贫困对象识别要“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摸底排查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道关卡,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如果扶贫对象信息不准、家底不清,不仅会导致扶贫开发瞄不准方向,找不到“耙心”,得不到最佳效果,甚至还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扶到贫却扶了富的逆反现象。因此,要严格规范程序,把好贫困户的申报关、调查关、评议关、公示关、审核关,真正把贫困的底子摸清摸实,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分类脱贫。         贫困根源查找要“准”。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其实,扶贫也要找“贫根”。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却各有不同,每一个村子、每一户家庭都会因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地理人口、发展潜力而各有差异,导致“病因百态”。只有把握住贫困原因的历史性、现实性、客观性、主观性及至普遍性和个别性等原因区别,根据具体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在“量身定制”方面下功夫,精细准确把脉贫困“症结”,才能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找准脱贫的突破口。         帮扶措施安排要“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扶贫都是“吃大锅饭”式的,精确度瞄不准,工作针对性不强,效益持续性不足,老百姓诟病较多。正所谓“病好还需好药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还需针对病因开好一剂药方,严格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有目标性地落实好帮扶措施,实施专业化帮扶,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走好扶贫攻坚“标本兼治”之路,实现差异化发展,错位式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总之,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啃下扶贫开发的“硬骨头”,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精准帮扶,要紧紧围绕“准”字下功夫,在思想上、行动上、举措上更加精细、更加务实、更讲效率,促进贫困地区的尽快脱贫、稳定脱贫。(李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