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救护总队特别党支部:白衣天使在抗战一线

26.09.2014  22:56

  抗战爆发后,1937年冬,上海和南京相继失陷,中国红十字会主要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随红会迁到武汉,1938年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同年夏,为加强共产党在救护总队的工作,中共红十字会特别党支部(红会特支)成立。

  1939年春,救护总队迁至贵阳图云关,总队汽车运输队、机械修配厂、发电厂、假肢厂、药品器材库及总队医院,均安置在图云关大小山沟里,搬迁工作一结束,支部书记郭绍兴辗转找到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接上党的关系。郭绍兴向袁超俊汇报了红会特支的工作情况,提供了红会特支的党员名单,此时红会支部已发展党员20多人。

  1939年四五月间,袁超俊借医治胃病住进图云关红会医院,秘密召开红会支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红会总支委员会,郭绍兴任总支书记,下设贵阳、桂林、运输股三个支部。这次会议决定红会特支的工作主要是:继续团结、争取林可胜博士,在卫生训练所内设立组织科,在学员中进行政治教育;利用运输股汽车队来往于大后方的有利条件,发起成立群众性的救亡组织“红会书报供应社”,向各战区的约70个医疗救护队输送进步刊物书籍,向群众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广泛争取群众;广泛动员大后方医务人员到抗战前线参加救护工作,特别注意动员医务人员及输送医疗器械到我党开辟的各抗日根据地去;积极发展党组织。

  按照党支部的安排,在红会特支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得到红会内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和职工的普遍接受。红会特支先后动员了20余个医疗队去延安及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医疗、救护工作。陆续组织和动员了一批进步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及一些外国医生、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到我军工作。还运送了大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医疗器械到我党开辟的各抗日根据地去。

  红会特支筹组的红会书报供应社(简称“书社”)于1939年5月成立,特支通过书报供应社开展各种进步活动,团结了广大群众。书社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图书馆,拥有书籍五六千册,绝大部分是进步书籍,吸引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的极大兴趣。图书馆除对在贵阳的救护总队员工开放外,还向分布在全国各战区的几十个医疗队寄送进步报刊;组织歌咏班、话剧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办版报,每星期出一期,刊登书社同人写的时事评论、抒情小品、总队动态、总队员工生活等。由书社出面组织歌咏队,组织青年歌唱抗日救亡歌曲,同时在青年中组织话剧队,不定期地演出抗日救亡话剧,还在青年中举办英语夜校,加强与外国援华医疗队的医生们交流。1939年夏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访问新四军后返回重庆路过贵阳时,书社与之联系,请她出席书社组织的青年座谈会,介绍敌后根据地的情况。

  红会特支通过书报供应社的活动,广泛联系群众,在总队部产生了一定影响。

  特支领导下的红会书社的活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为绝大多数员工所接受,也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干扰。1942年,书社被国民党查抄封闭。而红会特支,由于及时采取隐蔽精干、单线联系、疏散成员等得力措施,没有遭到破坏。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红会特支的爱国举措,对促进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阳网记者 王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