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之贵州映象

23.08.2016  17:41
——“根在基层”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调研笔记之一

编者按:近日,“根在基层”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分别赴贵州省、青海省,调研精准扶贫战略下“博爱家园”如何在乡村助力扶贫攻坚。

来自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民日报社、中国科学院、国资委、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的青年干部共赴基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深入了解了“博爱家园”项目如何针对各地不同特点,开展扶贫工作相关的项目。

调研结束后,本报约请多名团员撰文,记述其参与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特予发表,以飨读者。


■   赵维红

行色匆匆

回到出发地,却似走过久远的路

此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根在基层”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赴黔调研实践活动最精妙的一笔,是参观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遗址。个人生命经验中,“红十字”以及“红十字精神”是西方的舶来品,与中华民族并无“直接”关联,仅是国际语境下的人道通路。

1939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图云关一直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机构驻地。驻足图云关,置身70多年前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深深感到,在纷飞战火中艰难运到图云关的救护物资,每一件都凝聚着为红十字事业奋斗的救护战士、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的巨大勇气与热忱。救护总队汇集国内外医疗卫生精英及辅助人员3420人,救治伤病员上百万,培训数万名战地医护人员,派往全国各战区并远赴印缅,开展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为平民提供医疗服务,其中64名救护队员积劳成疾,病故于此。那些不可忘却、无法忘却的人与事,清楚地将“红十字”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人道、博爱、奉献”之红十字精神曾经明亮地照耀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这让我眼中的“红十字”,瞬间变得鲜活且有意义起来。

蜿蜒山行

目睹山河依旧,欣喜于路网延伸

“贵州”这个名词似乎一直与贫困纠缠在一起。至2015年底,贵州省总人口3837万,人均GDP达到6742元,在全国垫底,尚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此次调研的凯里市杉树林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村664户,2636人,贫困户73户,贫困人口290人。

这些年来,贵州省最显著的变化,是高速路网的建设。8月3日,调研团从黔东南凯里市赶往黔西南普安县,一路高速,奔行约6小时逾400公里,车子在高山深谷间穿行,不知不觉将我们从海拔1000公尺带到了2000公尺的层峦叠嶂中。隧道越来越深长,桥梁越来越雄壮。省红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王勇介绍,经过这些年持续投入,贵州省高速路网已有根本改观,如今已是县县通高速。

变化悄然到来,以最深沉的方式折射出贵州后面的强大国家意志,也体现了贵州人孜孜不倦的努力。

一路向下

看“红十字”同仁走进红十字田野

调研从黔东南自治州开始。

黔东南州红十字会党组书记王翔的激情介绍,让调研团成员对州红十字会工作有了全面了解。全州有地方红十字会17个,其中县级红十字会16个。至2015年,专职工作人员65人,红十字基层组织686个,团体会员单位413个,红十字冠名医院6个,个人会员179033人,含青少年会员137534人,红十字志愿者18404人,志愿服务队20个。

黔东南州红十字会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红十字核心业务,主要开展备灾救灾救助、群众性现场初级救护培训、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红十字人道精神传播、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红十字生命事业工作以及对外联络交流与合作七个方面。全州建社区红十字服务站77个,以社区卫生关怀、防灾避险知识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扶弱济困为主要内容。红十字生命事业以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与关爱行动为主要内容。

几天来,在省、地、县各级红会同仁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少数民族村落、走进了“生计基金”支持下的葡萄园和茶园,走进了应急救护培训课堂,走进了红十字的社会田野。

数字和见闻,让我们看到了红十字在基层的力量,看到了红十字无可替代的作用。

倾听走访

逡巡项目村寨,体悟“博爱家园”

8月2日,我们走进杉树林村。

杉树林村“博爱家园”项目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贵州省红十字会、贵州省财政厅共同投入项目资金45万元,2013年6月启动,2014年12月竣工,采取“5+x”模式实施。“5”包括:建立1个村级红十字组织;建成1个红十字服务站;建成1个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设立生计基金105000元,帮助村民生计发展;建立励业帮扶基地1个。“x”包括:建成葡萄园水泥步道;建成红十字文化观光长廊;扶持村级合作社发展等。

我们走进项目设施,了解使用情况,翻阅项目执行手册,访谈致富带头人、受益农户。在文化长廊,遇到省政府办公厅派驻干部马晨旭书记,他是项目见证者,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关于“博爱家园”意义和影响的对话:

“生计基金规模并不大,对村民有多大帮助?”

“它是农村金融的有效补充。目前为农村提供的商业金融服务,对富裕户来说没问题,贫困户则基本贷不到。项目中的生计基金,增加了专业合作社和会员担保环节。在它助力下,通过会员抱团,一些贫困户就能贷到款,而且是无息的……”

“这些硬件建设呢?有必要吗?”

“有必要。文化广场现在已成为村里的活动中心,有事没事的,村民都愿意去那里坐坐;也是村里举行个什么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比如,举办葡萄节、搞个民族节庆什么的,村民们会穿上盛装在这里载歌载舞。没有这些设施,也不是不举办活动,但建成后,村民们聚会和活动明显比以前更多了。”

“应急救护培训呢?对村民有用吗?”

“这个村住着苗、革、仡佬三个少数民族,房屋都是木结构,且扎堆,每年都有几起火灾。一般不会死人,但损失很大,有些家庭会因此致贫。”

马书记的话透出,“博爱家园”项目有效补充了现行农村金融的不足,一定程度解决了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部分弥补了村集体设施欠账,为村民营造了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村子以防灾减灾、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为切入点,则使红十字在杉树林村生了根。建立村红十字组织,推行生计基金促脱贫,生计基金申请人以红十字会员为前提的策略性安排,最终使扶持村级合作社与村红会组织发展相得益彰。

走出文化长廊,走近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高高飘扬的国旗下,是红十字服务站。

传播与改变

灯火阑珊处,红十字在为谁守候

云雾幻化为“普安红”,从普安布依人家有机茶园中真诚奉出。谈及有机茶种植对外部投入物管理,项目受益人岑开文分享了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的经验。布依族文化,互助依托亲情乡情,红十字项目又让岑开文接触到了“慈善”理念,他自觉应用,动员族人和茶商帮助失学的布依孩子,不少茶商挣了钱后,通过微信捐款。

葡萄园中,村红会秘书长韩泽锋向种植户讲授剪枝技术,推广“立改架”技术、套种魔芋技术、“避雨棚”技术等,无条件帮扶农户种植葡萄,共同致富。目前,他的合作社覆盖周边3个村,297户,葡萄种植面积8000亩,其中杉树林村3300多亩。

耳畔响起安龙救护培训师的声音,我不禁失笑。在县红会应急救护培训课上,培训师先是用普通话授课,但不久就被一位长者打断,要求用安龙方言讲,因为“听不懂”。略作沉吟,乡音娓娓响起,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村民还主动上台演练。

一双双专注的眼神浮现在我眼前。安龙当朝村VCA(易受损性及能力评估)现场,村民们依经验共同绘制村落地图;回顾20年来,村子里发生的灾害,对村民们影响重大的事情,形成村子大事记;还有农事历、灾害分析等。

经过短训,调研团成员不知不觉加入到红十字行动中,成为评估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和记录者。村民们专注的眼神让我相信,“博爱家园”项目会给这里带来更大改变!

(作者系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