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红+绿”慈善扶贫模式助力苗乡可持续发展

21.11.2015  16:35

图为杉树林村村民积极参与“爱心互助金”捐款。杨云摄

中新网凯里11月21日电(作者 杨云 杨仁海)“两年前,贵州省红十字会‘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博爱家园)项目共投资45万元,帮助村民把这片荒山变成了葡萄园,荆棘变成了步道,斜坡变成了健康广场。”贵州省凯里巿大风洞乡杉树林村村主任金健指着眼前的葡萄园,告诉前来调研项目的中国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项目办主任孙婷婷和贵州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尹秋莲,“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指导下,按照该项目‘5+X’慈善扶贫模式,村委会动员村民设立‘爱心互助金’进行精准扶贫,彼此互助励业帮扶,今年有望实现人均收入超万元和村集体经济不‘空壳’”。

杉树林村位于凯里市大风洞“黔原云珠”葡萄园区核心区,是苗、仫佬等民族聚居山村,也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卖柴村”。此时,面对眼前山里江南一般的富饶美景,孙婷婷好奇地询问65岁的村红十字会会长吴玉华,“没种葡萄前,老百姓的生活、经济状况如何?

种田吃饭,养猪过年,卖柴吃油盐。”吴玉华朴实地回答。孙婷婷又问,“现在葡萄的销售渠道,收益如何?

金健接过话头说,“今年接上了‘网’,也触上了‘电’,丰收的200万公斤葡萄通过‘那家网’、‘一亩田’等电商平台销往贵阳、长沙、重庆,全村预计收入800多万元。

这是党的扶贫政策好,关心我们苗家人;再就是红十字会搞的这个‘爱心互助金’靠谱。”站在一旁的吴玉华说。

“‘爱心互助金’帮助很大。”杉树林村乱岩组村民吴玉峰接着说,“去年,我家种上了花卉和水果,仅葡萄就有20亩,因前期投入较大,到9月需要购买化肥、农药和套袋时,家里钱不够,便向村里的‘爱心互助金’借款8000元。今年葡萄丰收获利6万元,我按时归还了本金,还按照规定拿出借款额3%的金额捐款300元。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人有捐款,捐款帮人人。”吴玉华进一步解释说,“每年村民捐赠资金的50%列入‘爱心互助金’本金管理,剩余50%用于助弱济困等无偿资助、村级红十字会组织运转。

小河有水大河满,这样良性循环,‘爱心互助金’才会越积越多,就能长期帮助村里需要帮助的人家。”杉树林村水牛坡组村民王金林说,“人人都会遇到困难,‘爱心互助金’就像村里的井水,谁口渴了都可以喝一口,但饮水要思源,也要让井里一直有水。

该项目实施以来,到目前共发放‘爱心互助金’8万元,扶持10户会员发展种养殖,有20名会员捐赠互助金5400元。”金健介绍说。

依靠红十字会项目支持,村委会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也越来越有号召力,每年举办葡萄节、三八节活动,开展篮球、拔河、唱山歌、踩芦笙等比赛,都得到了村民积极响应。

村支书王学刚认为,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已在杉树林村广大群众心中“生根”。当谈到村民热心公益事业时,他如数家珍:像硬化步道、修建广场,村民都不要一分钱,还支持土地。

两年来,该村受益于贵州省红十字会实施的项目,不断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村民富了,村子美了,人心也亮堂了。为感恩红十字会带来的“福气”,杉树林村特别重视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短短两年,村里就招募村级红十字会志愿者35人,发展红十字会会员有147人,大家都把红十字会当自己的“”。

孙婷婷与受益村民、红十字会会员及地方负责人座谈时说,“到杉树林村实地察看之后,非常震撼。一方面,修建红十字健康广场、红十字服务站、红十字文化观光长廊、葡萄园水泥步道,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另一方面,村风民俗和村民生计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之间更加友好,邻里之间更加和睦,而且扶贫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钱扎扎实实用在了老百姓身上!”贵州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尹秋莲认为,在国家大力支持贵州扶贫攻坚的大格局下,作为党在人道领域的得力助手,红十字组织更要积极行动,找准着力点,精准发好力,用准慈善款。贵州省红十字会特别要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重要指示,认真思考省委陈敏尔书记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要求,募集更多慈善捐款,深入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去,助力贵州同步小康目标实现。

目前,杉树林村共种植葡萄约8000亩,已挂果4500亩,辐射带动全乡3.05万亩,2015年还被列为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据了解,像杉树林村这样得到贵州省红十字会帮扶的村还有许多,绿色家园行动作为贵州省红十字会参与贵州扶贫开发、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的品牌工作,截至目前,已募集善款2580万元,在贵州省9个市州30个县区援建“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70个,让10万余群众受益。

望着逐步富裕起来的村民,孙婷婷满眼期望,她希望贵州省红十字会能进一步完善扶贫模式,形成“贵州经验”,争取让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红十字会学习借鉴。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吴玉华告诉调研组一行人,“苗家人朴实,谁办了好事,谁做了实事,大家伙都装在心窝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