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赤水,绿色实践

15.07.2015  13:10

  继湄潭县成为贵州首个获批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后,7月1日,在党的94岁生日之际,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赤水市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组验收,和湄潭县一起,成为贵州首批通过国家考核的国家级生态县(市),向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同时也为贵州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提供了示范。

  80年前,红军四渡赤水,粉碎了国民党在川南和黔西北地区围歼红军的企图,为经川西北至陕北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条件,赤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红色之地。80年后,赤水顺应时代发展,坚持绿色实践,迎来了国家级生态县这一绿色荣誉。

    由国家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柏成寿率队的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组莅临赤水,在两天的检查考核工作中,考核组分三个小组对赤水创建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并召开考核验收汇报会、碰头会、通报会等,听取创建工作、整改工作情况汇报,通报反馈验收意见。考核组先后深入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博物馆、四洞沟、空气自动监测站、宝源乡集镇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考察点等进行了实地考核检查,并对赤水创建工作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检查。经过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赤水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组织有力,工作扎实,措施到位,成效明显,技术评估中提出的整改意见总体落实到位,各项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要求,原则同意赤水市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至此,赤水市历经8年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坚守与努力,凝聚了赤水31万人民辛勤培育的生态文明之花终于喜结硕果,将再获一块含金量高的国家级金字招牌。

    自200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贵州省首个国家生态市的决定以来,赤水在全省第一个制定颁布生态市建设规划,把“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作为战略目标。将每年6月5日确定为赤水生态建设践行日、8月2日确定为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日,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全面小康建设道路。赤水市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政治责任,始终坚定“生态立市”发展理念不动摇。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深入人心,更融入到干部群众抓经济、促发展的行动上。

  8年来,赤水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没有变。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赤水坚持着绿色实践。2013年,赤水河流域被贵州省长陈敏尔点名,成为贵州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先后尝试污水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等工作并取得创新性进展,为贵州乃至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经验。加大环境污染整治。投入资金165.04  亿元,实施与生态建设有关的项目75    个。城镇集中式供水监测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建成利用建筑弃土年产300万平方米的新型墙体材料厂1个,利用粉煤灰年产空心免烧砖建材厂2个,每年减少固体废物排放量约6万吨。另外,赤水还突出环境保护,根据《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及时制定《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意见》和《赤水河流域(赤水段)环境保护规划》,投入2000万元新建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10000平米。严格控制企业准入环保关,强化联动执法,切实守住赤水河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竹子是赤水的特产,围绕竹子小材料,做强绿色生态产业大文章,GDP总量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均呈2位数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赤水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退耕造竹”工程,形成了130万亩的竹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形成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态,减少了水土流失。另外,赤水还成功打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优质旅游资源,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红色光辉永不褪色,绿色勋章熠熠闪光,赤水市将紧抓住生态市创建机遇,持续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用好用活国家生态市这张名片和金字招牌,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愿景。生态市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继续巩固创建成果,丰富创建内涵,真正让百姓得到实惠,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立足生态经营生态,努力把赤水市打造成为旅游度假的胜地、休闲养生的天堂、生态文明的典范。

大力发展林业科技提高林业治理能力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林业厅
张富杰副局长率队赴毕节市督导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
 为切实推进全省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