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推奈保尔《大河湾》新版 与中国有相关性

09.09.2014  02:32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应妮)年过八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上月首次来到中国上海参加书展,掀起一股“奈保尔热”,新经典文化推出其代表作《大河湾》新版。携其余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书评人止庵日前以“《大河湾》与我们”为主题在京进行对谈。

奈保尔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家?代表作《大河湾》主要讲些什么?为何被诸多权威文学榜单选为必读书?《大河湾》和中国、和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陆建德认为对于奈保尔这位众多作品展现第三世界国家现代性转型中的艰难和悖论的作家,他对这些国家20世纪历史的一些进程的细腻的把握,使他成为一个非常敏锐的观察者,他善于用批评的眼光来看“二战”后摆脱殖民枷锁独立的国家面临的问题。对于新独立国家面对的巨大挑战,奈保尔深深担心这些国家是不是能完全靠自己的文化来克服眼前的困难。

奈保尔本身是印度裔,从小在多巴哥长达,上世纪50年代去英国读书,其文化身份是多重的。但陆建德指出,这个多重的文化身份掩盖不掉一个基本事实,即这个人是英国文学的产物。因此他在写作时是很冷静的,以分析批评的眼光。“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来说,或者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妨对他宽容一些,看看他的分析、批评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因为有很多问题原来自己是不会意识到的,就是你看他指出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十分锐利,我们看他不管是虚构作品或是非虚构作品,都会发现他这种穿透力。

止庵说,《大河湾》中写了一个“新领地”,里面的建筑很粗糙的急急忙忙建起来。他透露,在上海曾与奈保尔谈起,中国有很多像萨林姆(《大河湾》主角)这样的人,似乎我们都是这样的人。一方面我们觉得周围有问题,一方面我们又从中得到好处,不愿意舍弃这个东西。在止庵看来,“奈保尔其实告诉我们这么一点,尽量保持一点独立性可能是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根基。虽然未必有好的世界等着你。

事实上,奈保尔的很多作品《大河湾》的延续,他后来很多著作还是在探索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性转型如何发生、发生的过程里面会发现什么样的难处和悖论等等。陆建德表示,对中国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有意义的,“经典作家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它的相关性特别持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