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全力缓解就业难用工难

27.09.2014  15:43

本报讯 近日,经开区出台了《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务输入补贴暂行办法》,对向辖区进行劳务输入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大中专院校等进行补贴,在缓解城区“就业难”的同时,也缓和了辖区企业的用工难题。

贵阳城区居民‘就业难’的根源在于人才的结构性过剩。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开区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国内发展起步较晚的省会城市,与很多城市一样,贵阳的工作机会长期集中在老城区,而“新城”由于在配套、产业建设方面的落后,很难提供让就业者满意的工作环境。

随着多年的建设,贵阳经开区、高新区等新兴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这些区域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拉扯”出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经开区共有600多家企业,每年的用工需求最少也在2万人以上。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很多企业向经开区反映过用工难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经开区也多次组织区内或者经开区与就近区域的招聘会、校企对接会等活动。但是,由于招聘方、求职方在诉求方面的不对称,整体收效并不明显。

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将解决“民生十困”放在更突出位置的要求,而“就业难”正是其中一项。“对于经开区而言,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并不突出。但是,我们开始思考,能不能反过来想这个问题?”该负责人说,既然贵阳市其他区存在“就业难”的客观事实,那经开区何不跳出自己的辖区范围,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其他区的人才流向经开区?这样一来,化解区域用工难的问题就成了一项“双赢”的工程,推进起来阻力就会小得多。

正是在认识上的改变,让经开区在制定用工政策的时候跳出了自己的辖区,将视野放得更远了。在总结以往人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开区认识到,缓解企业用工难的资金不应该直接进入市场,而应以间接的方式,采取补贴方式引导人才服务类机构主动与辖区企业对接,用“市场的手”来调解这种供需关系。

按照日前出台的《暂行办法》,只要与经开区人力资源局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并提供劳务输入的人才服务类机构或者个人,无论区内区外,经开区一律予以补贴。其中,一次性向用工单位输送本校毕业生源达20人以上并符合劳务输入认定依据的,可获得300元/人一次性补贴;同时,当年累计向用工单位输送劳动力50人以上,并符合劳务输入认定依据的按输入劳动力予以400元/人一次性补贴。

通过这一方式,经开区将能够更好地与劳动富集区域完成资源上的交换,从而搭上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的‘顺风车’,实现多方共赢。”经开区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