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334”经营发展模式实现穷村嬗变

08.04.2016  18:24

    新华网贵阳4月8日电(通讯员 陈时安)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创新“334”农村经营发展模式,把村办企业、农民、村集体经济变为利益攸关方,把精准扶贫与农村经济发展捆绑于一体,激发了村办企业、贫困农民、村组干部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昔日三类贫困村成功出列。2015年,渔溪沟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

    近年来,渔溪沟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实施土地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庄变集镇、愚昧变文明的“四变”基础上,探索了农民土地股权占村办企业经济收入30%,村集体经济占30%,村办企业占40%的“334”农村经济收入分配模式,实现了村办企业井喷式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

     334”经营模式,激发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去年,我的土地入股收入1万多元,在村企业务工收入1万多元,总收入2万多元,比起原来自己在土地上耕作只有5000多元,翻了二番。”该村农民陈常兵高兴地告诉笔者。

    农民以土地入股到村办企业,实现了农业“工厂化”发展,提高了土地有效利用率。农民陈典开介绍,他原来在一亩土地上种玉米,经济收入只有640元,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种植“沙田柚”后,每亩净收入可达8000元,按30%分配,自己将得到2400元,比种玉米划算得多。

    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强介绍,农民土地股权占30%的收入是净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2015年全村流转了土地300亩,今年上半年全村流转了土地700亩,剩余的350亩在下半年流转,届时将实现整村土地流转的目标。

     334”经营模式,解决村“两委”无钱办事难题

    4月7日,笔者走进渔溪沟村,一条长970米、宽17米的渔溪沟休闲观光大道,两旁独具民族风情的住房呈现在眼前,农闲时的农民在村文化体育广场尽享城市人的休闲与快乐。

村支书陈建强(左二)检查新栽“三红柚”成活情况。

    陈建强告诉笔者,实行“334”经营模式,2015年,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大大提升了村“两委”解决民生难题的能力。

    2014年,渔溪沟村“两委”为村民代交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资金40%,2015年提升到50%,到2018年,农民缴纳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资金将全部由村集体经济“买单”。

    “像我这样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去年进包的钱8000多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渔溪沟老龄人陈玉安动情地说。

    渔溪沟村“两委”把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解决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人员”同步小康的“兜底”保障。2015年,该村9名“两无人员”除国家政策兜底保障外,村集体经济补助3.96万元,补齐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军介绍,村集体经济收入还用于本村农户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的临时救助,节庆日慰问高龄党员、烈军属、贫困户,农民培训和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支出,用于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村自来水安装、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修建、村庄靓化等公共设施建设。

     334”经营模式,促进村办企业“井喷式”发展

    “去年,我们流转了老百姓管理的300亩‘沙柚’,通过精细化管理,使沙柚起死回生,当年初见成效,总收入300万元。2016年,我们投资200万元,种植了‘三红柚’406.5亩、 300亩葡萄,扩大种植场规模,安排80名贫困农民到企业就业。”村委会主任、思南县建明果蔬种植场理事长杨再明高兴地说。

    渔溪沟村“两委”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以此为平台号召全体村民入股,采取保底年利1.2%和年底分红的分配方式,建成了建军建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74万元,2015年产值70万元,利润22.6万元;2016年计划产值140万元,利润45万元。

    村委会委员何翠花告诉笔者,村里投资200万元,建成了日产5万余砖的大型砖厂,年产值100万元、利润45万元,解决了10名贫困人口就业。

    “334”经营模式激发了村民创业就业激情。陈建强告诉笔者,村里将投入140万元建生态养殖场,达到养殖生猪存栏4000头,出栏4000头的规模。项目投产后,年收入可达90万元,可解决20名贫困人口就业。

    投入40万元成立渔溪沟红苕粉、土面条加工厂,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万元、利润40万元,可解决16名贫困人口就业。

    投入120万元建渔溪沟酒厂,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6.72万元、利润38万元,可解决17名贫困人口就业,带动周边村粮食生产。

    依托县城新区建设,成立村家政清洁服务公司,服务县城新区,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

    面向“十三五”,陈建强表示,渔溪沟村“两委”将进一步完善“334”经营模式,通过发展村办企业,实现跨越发展。2016年,村集体经济将突破400万元大关,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9000元,36户贫困户、104名贫困人口脱贫。到2018年全村74户贫困户、26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同步小康。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