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天路”映初心

27.06.2021  17:02

绝壁“天路”映初心

——贵州“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群像①

  多彩贵州,千年梦圆。

  乌蒙山、武陵山、麻山、瑶山、月亮山……众多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乡亲,得益于以“组组通”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美好新生活。

  交通闭塞曾是贵州贫困山区发展的痛点,“要想富先修路”是群众的迫切期待。于是,一场以“组组通”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硬仗”在贵州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出许许多多让人动容的修故事。一位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汇聚成战胜贫困的磅礴力量。

   为把“山珍”卖出去 深山筑坦途

  六月的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竹海浩瀚,满目苍翠。

  “为了把竹子卖出去,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修路,但真正解决我们村的交通问题,还要从脱贫攻坚开始说起。”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回忆,当年大家都寄希望于栽竹子能换来一口饱饭,而真正把竹子变成财富的关键就是修路。

  在高山深谷地区,路承载着希望与未来。多年来,黎明村村民在王廷科的带领下破山开路,将道路修到了最远的组、伸进了最远的山。“组组通”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命,蜿蜒绵长的山道仿似游龙,将发展的壁垒逐个击破。道路不断拓宽硬化,通往山谷深处,传来令人惊喜的回响。

  如今,漫山遍野的竹林成为黎明村的财富源泉,碗口粗的竹子长到20米高,货车开进山,一车车将它们运出山外,成为薄如蝉翼的纸品或是精美的家具,卖到重庆、成都等地,一年四季接连不断。

  “运输方便后,我们村成立了公司,经营发展产业。现在加上农户自己的项目,村里已有1260亩猕猴桃基地、450余桶蜜蜂和160亩冷水鱼养殖,人均收入也从过去的1500元,涨到了2020年的18000元,翻了十几倍,我相信黎明的未来还会更好。”谈及未来,王廷科信心十足:“如今路好了,我们要谋划更多赚钱的项目让大家日子越来越富。

   住进悬崖岩洞 修通出山路

  位于北盘江上游的威宁自治县新发乡龙滩村,如今幢幢新楼掩映在古树之间,门庭院落连接着进村入户的硬化公路,不少人家院子里停放着小汽车,山野间连片石榴花正热烈开放……

  而曾经,村里人最大的愿望仅仅是“希望有一条公路能通车运煤”。

  龙滩村由贫到富的转机出现在2000年。新发乡决定实施交通建设大会战,由乡里出材料,各村义务投工投劳,打通经过手扒岩连接多个村的出山公路。龙滩村由于石匠多,修路技术过硬,被乡里列为修路的“王牌兵”,分到的任务是1公里多长的手扒岩段。

  村支书曹顺友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带回来,并开始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修路。“看到那悬崖,就是一个‘怕’字。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也不少。”村里人回忆。

  “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曹支书事事冲在前面,大家找不到不干的理由。”当年参与修路的主力队员李正员说,在曹顺友的带领下,全村所有青壮年男劳动力全部出动,大家把从乡里领来的炸药背上悬崖顶的岩洞边堆放好,扛着钢钎和大锤,“开山大战”正式打响,曹顺友常常在悬崖边上“打地铺”,人们称他为“睡在悬崖上的村支书”。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村民们铺出了一条6米宽,920米长的毛石路。这个困住历代龙滩人,在新发乡公路网络建设中最大的难关,终于被攻克。

  手扒岩公路的打通,为龙滩村抢到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先机。曹顺友充分利用各级各部门的项目支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让公路延伸进村寨,并实施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后,毛石路迅速得到了硬化,出山通道从1条路变成3条,漂亮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坚持18年 打通穷山“天路

  18年,一条路,6500多天,王长武用坚持不懈、人定胜天的理想信念,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天路”,成为当地群众的产业路、致富路。

  1998年的平塘县甲茶镇西凉片区团结村,与现在的美丽村庄景象截然不同,由于坐落在石山区一个凹凼里,只有一条在岩尖上形成的羊肠小道通往山下,步行得花两个多小时。当地曾有这样的俗语:“有女不嫁阶郎,搭个窝窝就是房。整年只收一月粮,一年难得赶回场。

  修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成为冗阶村民最大的夙愿。1998年,村民王长武从广东打工回到家乡,决心打破多年来的封闭和禁锢,发动寨子里的乡亲们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历程。

  先刨土方,后开石。当选为村主任的王长武和村民们靠肩挑马驮运送物资,凭借着锄头和大锤,以蚂蚁搬家的方式一年修一段。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经过18年的努力,这条长3.9公里,宽4米的通组“天路”终于通车,圆了冗阶组村民们祖祖辈辈的公路梦。

  路通了,发展产业的底气更足了,2019年,在王长武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平塘县步康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村342户、1660人采取入股分红、集体收益再分配等方式,闯出了“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示范、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数据显示,自2017年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以来,全省已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惠及1200万农村人口,破解了长期制约贵州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

  打赢“四场硬仗”,接续乡村振兴。当前,贵州无数党员干部正接过接力棒,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接续奋斗,铺就新路。(记者 邓钺洁)

[责任编辑: 刘菲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