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七项机制”搭建“为民”长效体系

27.06.2014  11:45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绥阳坚持“着眼长远,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立足实际,建立“七项机制”,着力搭建“为民”长效体系。

    便民服务机制解民难。以深化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契机,以更直接更方便群众办事为目的,着力打造和提升了317个县、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平台(其中,县级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1个、乡镇级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15个、村级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117个、片区便民服务点184个),在各级便民服务平台全面推行“AB岗”工作替换制、约时办结制、限时办结制、统一代办制、上门服务制等制度,切实规范为民服务行为,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县依托县、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平台,为基层群众代办各类证件等业务3万余件,减少群众开支80余万元。

    全面走访机制听民声。继续坚持和深化“深入走访联系群众制度”,全面实施县级领导干部走访联系基层群众、基层干部走访联系辖区群众制度,把每月15日作为领导干部走访联系群众相对固定日,明确县级领导每月走访联系群众不少于6天,基层干部每年走访联系辖区群众“全覆盖”,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沉入基层,深入村居,走进田间地头,走访百姓家庭,体察民情、体味民困、体验民心,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了解基层疾苦,回应群众关切,真正解决好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突出问题。同时,各乡镇、部门均设立了意见信箱、热线电话等畅通社情民意的“绿色通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县500余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15万余人次,收集到群众建议意见300余条。

    实事办理机制聚民心。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按照“扶困与扶业、扶智”并重的原则,深化拓展“走农户解民难、走村寨听民声、走基层化民怨”和“ 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送物资、送关怀”为主要内容的“三走六送”活动,着力搭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经常性联系群众平台和均衡化服务群众格局,全面开展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活动,从源头上提升群众满意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县90余个机关单位300余名干部深入到意见集中的村寨,走进困难老党员、老上访户、贫困户、勤劳致富户、创业带富党员户、计生户、五保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户家中,与他们结成亲情对子,促膝谈心,采取“登记”、“限时办理”等措施,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98件次。

    矛盾调处机制化民怨。以“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建立“基层群众问题和困难排查登记制度”和“基层群众问题和困难解决销号制度”,统筹纳入“问题台账”管理。结合问题整改台账,全面落实“三个一线”制度,切实加大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回访“四访机制”的执行力,真正在化解信访积案、解决突出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上取得实效。一线排查建台账。针对“三走六送”和大走访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分类建立“会办”台账,明确“会办”时限和责任人,分批分类限时整改。一线会办化民怨。根据“会办”台账,坚持能解决或回复的现场解决或回复、一时不能解决或回复的现场解释或疏导的原则,严格谁联系、谁会办、谁解决的职责,建立以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县、乡机关干部为主的 “一线会办”队伍,深入到群众中开展“现场会办”,零距离调解群众纠纷,化解基层矛盾。一线评议求满意。按照“谁主办、谁面复”的原则,组织矛盾主体召开座谈会进行面复,对不理解或不信服的问题或案件进行现场解释和疏导,矛盾主体双方按照《矛盾化解满意度测评表》设置的“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等栏目进行现场测评,凡是测评“满意”、“基本满意”率低于95%的,要重新组织“现场会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共解释、疏导、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信访积案20余起,测评“满意率、基本满意率”都在97%以上,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评价好”。

    基层关怀机制暖民心。按照急时有人帮、惑时有人解、病时有人探、贫时有人扶、困时有人济、创业有人助、意见有人听的“六有”原则,建立了“一户一卡”信息台账,指定专人负责台账管理工作,为开展结对帮扶救助提供准确信息。各村居为辖区部分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明确“一对一”联络员,采取月电话问候、半年上门走访、年底座谈交流等形式,建立情感交流机制,及时记录困难群众身体状况、生活情况、日常需求等详细信息,为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及时给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已建立“一户一卡”信息台账1.2万余个,明确“一对一”联络员2700余个,为基层群众送去农具、种子、农药等帮扶物资折合现金约700万元,提供种养殖技术指导500余场次。

    就业引导机制保民安。把促进群众就业作为最大的“就业幸福工程”,全面实施“适度充分就业”行动计划,推动就业和谐。一方面,针对本县园区企业和省内外用工大户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最大限度地实施就近就地就业,全力促进群众增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共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7场次,培训人数500余人次。另一方面,积极向外推介培训合格的劳动力,共向县内100余家园区企业输送劳动力476人,对外输出劳动力3000余人。

    创业扶持机制助民富。把发展产业作为助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全面实施“创业幸福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致富。一方面,聘请专业人员举办以特色种养殖为主的创业培训班,对返乡农民工、待业青年、妇女、复员军人等群体进行创业培训,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共开展8个培训班次,培训1000余人次。另一方面,收集了21个可行性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创业对象实施项目帮扶,目前已有12个项目通过论证并启动实施。在此,就是对实施的项目实行“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对创业进行扶持,并建立“一帮一”、“多帮一” 跟踪服务机制,随时提供市场信息、疫病防治技术、产业升级调整等方面的服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县乡两级财政共提供创业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帮助120余人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人次。(李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