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五村工程”兴出农村新风尚

09.06.2014  15:39

    “‘教育引导+服务管理’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实施‘文化兴村’工程,是提升群众素质,实施均衡服务,构建基层和谐的关键一招。”绥阳县茅垭镇党委书记付小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些年来,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一关键,城镇化的高速度发展和基层群众综合素质的慢节奏提升,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和基层群众的‘边缘化’,基层群众的生活习性、生产方式、思维观念等方面与城镇化的高速度和快节奏格格不入,基层群众综合素质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利益格局的调整重塑,利益主体的多元发展,基层群众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个别基层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基层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导致部分基层群众的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绪失常,急功近利、轻浮急躁,荣辱不辨、是非不分、诚信缺失,人们的思维从“不患寡而患不均”转化为“既患寡又患不均”,甚至仇官仇富,基层意识形态领域里杂音较大。

    如何对基层群众实施实效性管理,给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兴村”工程,确保“党的声音进万家”,对新时期“教育引导+服务管理”群众工作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在村(社区)开设“法制道德讲堂”,搭建“三联一影响”(即由县乡政法系统干部、教师、涉农部门干部、村居干部等方面人员组成法律宣讲团联系一个乡镇,每个宣讲团成员联系一个或几个村,一个村联系若干个户主,一个户主影响若干个家庭成员)结对帮促模式,组建法律、法规、政策、农村实用技术、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应知应会”方面的宣讲团,围绕“知耻明礼、崇德向善”主题,每月开展1-2次法制道德宣讲,着力提高群众的认知程度,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经常性地实施全民法制道德教育,大力提升全民法制道德素养,着力增强老百姓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建立群众道德素养民意测评机制,把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等纳入评议范围,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合评议情况建立台账,对民意评议情况较差的,实施重点结对帮促,跟踪强化。

    组建“党的声音小喇叭宣讲队”,建立乡镇党委包村党组织、村党组织包党小组、党小组包党员、党员包户主、户主包家庭成员“五级包保引导机制”,充分利用好远教资源,通过开辟“群众夜校”、“小区(院落)课堂”、“田间课堂”等,以群众会议、党小组会、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为契机,强化对党在农村系列方针、路线、政策的经常性、实效性学习,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党的先进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使党的声音成为社会最强音,将各级党组织确定的目标转化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把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要心思引导在工作上、引导在发展上,积极营造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思发展、谋发展、推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全面实施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选树各领域模范岗位,如诚实守信模范岗、尊老爱幼模范岗、遵纪守法模范岗、创业带富模范岗等,对农村各领域党员进行分类设岗管理,选准选实并表彰、塑造一批有生命力、有公信力、有说服力、有感召力的先进典型,形成常态机制,时常以具体的人、身边的事感化和激励基层党员群众崇尚先进。以模范带动一般,以监督规范行为,引导基层崇尚健康,积极向上。

    搭建“网格化”社会帮带平台,以“四融四谐”为抓手,以“三走六送”( 走农户解民难、走村寨听民声、走基层化民怨,送思想、送政策、送物资、送技术、送项目、送关怀)为切入点,实施组团服务,搭建“网格化”社会帮带平台,实施党企组团、老党员与年轻党员组团、党员与农村发展能人组团、城乡组团,以服务的最优化实现群众满意程度的最大化,减轻社会管理压力,促进基层和谐,实现党企共融、劳资和谐,老少共融、代际和谐,党群共融、基层和谐,城乡共融、社会和谐。

    截止目前,全县117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法制道德讲堂”,组建法制道德宣讲队17支,组建“党的声音小喇叭宣讲队”117支,开展法制道德宣讲1500余场次,涉及基层党员群众15万余人次,大大地提高了全民法制道德素质;在各领域选树农村无职党员典型1000余个、行业系统优秀典型100余个,搭建“网格化”结对帮带2000余个,较好地带动基层群众素质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有素质议事”的问题,为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熊跃波 李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