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五村工程”强出致富新支点

18.06.2014  10:03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影响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执行力和公信度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大力实施‘产业强村’工程,着力培育基层群众和村级组织双赢双增的新支点,是有效解决有钱办事,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执行力和公信度的重大创新举措。”绥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宋祖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进,原有的村级“三资”逐渐流失,村级组织出现“无思路、无资金、无产业”“三无”现状,面对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村级组织始终跳不出“无米之炊”的尴尬。

    据2012年底统计,该县117个村(居、社区)中,近9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零。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村干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实践中,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执行力和公信度大幅下降。

    针对这一现状和问题,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产业强村”工程,积极寻求和培育基层群众和村级组织“双赢双增”的新支点。

    建立项目支撑制度。组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专家服务团,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强化市场调研,积极寻求产业信息,收集项目,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信息、市场、资金及相关协调工作,扩大村级集体创业覆盖面。

    建立项目评估制度。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专家服务团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对项目的可行性、市场行情预测、利润估算以及项目走向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促进村级产业协调发展,稳步增收。

    建立项目服务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骨干、农村创业能人的作用,建立跟踪服务责任机制,对实施的项目,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模式结对跟踪服务,随时提供市场信息、疫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切实强化产品研发,促进村级产业生产、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和产品研发一体化、市场化,切实加大“下游”产品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增收最大化。同时,按照“必须必要、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大在产业链条上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强化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领导、指导、协调和服务,确保项目健康协调发展。

    建立项目扶持制度。建立村级产业项目扶持机制,2014年-2018年,该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专项基金,鼓励和扶持村“两委”以集体名义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社或村级经济实体,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累。

    截至目前,该县已为村级储备发展项目100余个,召开村级集体项目专家评估10余次,涉及项目30余个,在产业链条上建立党组织97个。今年已启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9个,预计年内可为9个村分别增加集体经济积累50-100万元。力争用3-5年时间,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空壳村”,逐步让村级组织跳出“无米之炊”的尴尬,下大力气解决“有财力办事”问题,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熊跃波 李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