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六项机制” 为城镇困难群体“造血”

21.06.2017  15:32

自2016年底城镇解困工作启动以来,绥阳县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培养城镇困难群体的“造血”功能为主,以兜底“输血”功能为辅,探索实施“六项机制”提速城镇困难群体解困脱困工作。

建立“定期研究”机制。县委常委会定期专题听取并研究城镇解困工作,形成“党政统筹、中心主抓、部门联动、乡镇主体”的领导体制,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实施“系列文件”机制。相继出台《关于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城镇解困工作档案管理的通知》《绥阳县城镇困难群体精准识别和解困退出机制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绥阳县城镇困难群体解困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全力推进城镇解困。

推行“结对帮扶”机制。采取县机关党支部、乡镇机关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结对,党员干部与城镇困难户结对帮扶的形式,实行“一助一”或“多助一”的结对帮扶。全县46个机关单位1256名党员、23个非公企业党组织1350名党员分别与23个社区1256户城镇困难户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对子。

运行“数据服务”机制。为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整合人社、民政、残联、工会、妇联等部门,成立城镇解困综合服务中心,开发了城镇解困大数据智慧党建服务“云平台”。施行动态管理,对城镇困难户数据采集、录入、管理等工作,通过共享部门乡镇电子数据报表数据,实现企业、社区、城镇困难群体多级数据共享。对城镇贫困人口进行动态跟踪,确保“解困即退,返困即入”。充分利用就业岗位数据平台,发布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的就业岗位信息,优先录取贫困人员,做到群众有“呼声”,干部就有“呼应”。

主抓“就业创业”机制。我县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党建扶贫就业点建在贫困群众家门口,打造脱贫致富的“门口工厂”。目前,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0余个,带动10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吸纳680余户城镇困难群众就业。“园区供岗”促就业。探索“四区择岗”长效解困模式,挖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帮助1300余户城镇困难群众“脱困”,服装产业园正式营运后将提供5万多个就业岗位。“引智创业”带就业。强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民生工程,多渠道邀请本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去年近100名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招商引资项目共93个,签约总投资377.96亿元,带动困难群众5000余人就业。兑现创业补助90余万元,引导城镇困难群众创业100余人,同步带动350人就业。

探索“多元解困”机制。在抓住“就业扶持”的同时,我县还针对无劳动能力、因病等因素的困难群体实行“对口兜底解困”,目前解决无房对象和住房最危险、最需改造的城镇困难户80户,落实社会兜底政策3192人,实施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126人。坚持“扶志气、扶智慧、扶技能”相结合,整合人社、扶贫、农业、科技等部门教育资源,面向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20余期,提高务工能力,通过技能培训就业1273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8225人。携手合力解困,去年以来,共引导工商联会员中非公企人士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困难群众240余人次,引导46个企业结对帮扶46个贫困村(社区),捐资捐物达300余万元;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活动,为困难户及学生捐资捐物达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