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四在农家”靓了乡村富了民

28.09.2015  13:11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8日电  “富学美乐进山寨,五通三改惠农家”,走进绥阳县溪源村,大门上的这幅对联格外醒目。“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近年来,绥阳县大力实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上下工夫,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又大幅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绘就了新时期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村内小桥流水、花相竞放,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鼓得起腰包,望得见笑容”,这就是绥阳县溪源村的写照。自溪源村成功创建市级精品示范点后,就从以前的杂乱、破旧、落后的小村落,变成了现在拥有良好的生态、整洁的村貌和群众殷实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没想到会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卧龙村村民胡满军说,“以前住的是破旧的老房子,村里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平整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之前我们还非常不理解,觉得种粮食的土地用来种些花花草草,简直就是不务正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到‘四在农家’诗乡花海建设,我们除每年可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以外,还可以通过到项目点务工增加收入,甚至还可以自己开农家乐,比以前简直划算多了。”说起“四在农家”精品示范点诗乡花海,村民张德华非常满意。

    绥阳县通过认真打造升级版、特色版、普及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即点上效应向面上效应转变,盆景效应向公园效应转变,创建效应向常态效应转变,由“创建”变为“建设”,常规效应向创新效应转变,外延效应向内涵效应转变“五个转变”,突出创新规划,创新投入,创新管理,创新发展,创新组织,创新统筹“六个创新”,稳步推进创建工作。坚持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工作力度,促农增收,真正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使农民的眼光不再停留在“一亩三分地”上,跳出了 “种土地”的思维定势,树立了“用土地”的崭新观念,真正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成功转变。不仅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更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同时革除了农村多年陋习,农村“五乱现象”基本消除,“讲文明、树新风”的观念深入人心。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行走在绥阳县风华、茅垭、郑场蒲场等乡镇的乡村,青山、绿水、花海、果园,层次分明却融入一体,放眼看去一栋栋黔北民居小楼在山间灵动,走在农家小院的水泥路上,尽情享受乡村空气清新的感觉。绥阳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已初见成效,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已全面启动。目前,全县打造了6个市级精品示范点,今年完成投资1.1亿元,惠民覆盖率80%。(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