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山不瘦 地美人增收

14.05.2015  12:53

绿肥山不瘦 地美人增收

——安顺市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记事

 

        普定县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地处偏远,大家视若畏途。殊不知,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3.5%,千山万壑,奇峰俊秀,只因一个贫字,猴场躲在深山无人识,沉默的风景不发声。

  “前些年在广州打工,一年干到头,手里也没多少结余,去年在家门口养了5000只林下鸡,挣了七八万元。”10多年前,小谷毛村村民王文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如今回乡发展,年底算账,让他悬着的心放下了。

  只要人有心,不怕撕不掉贫穷的标签。放眼安顺,全市围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提质增效机制建设精准扶贫,仅2014年,减少农村扶贫人口11.7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4.44个百分点,作为全省100个一类贫困乡之一的猴场,与东屯乡、鸡场乡、新场乡等26个乡镇一起实现了“减贫摘帽”。

 

找准对象 开好“药方

 

  “以前祖孙三代守着个荒坡,种一年庄稼只够吃半年,现在种葡萄一亩产值上万元,不单是有钱了,脑壳也开窍咯。”两年前,关坪村烂坝组村民罗吉周与两个儿子一起,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把自家的80亩荒山变成了葡萄园,今年7月份就能见收成,想象着一串串葡萄将变成一张张百元大钞,罗老伯很是期待。

  山高坡陡的紫云自治县达帮乡,有适合种葡萄的气候和土壤,结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乡里不断整合扶贫资金,按照1800元/亩的补助标准,施行“规模种植+庭院经济”的模式,目前,仅关坪村已种植紫葡萄600多亩。

  找对象、找原因、找办法。近年来,安顺配备148.8万元工作经费,通过“三找”,识别录入贫困户22.94万户,扶贫对象70.09万人,建档立卡,精准识别,为明确“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合力帮扶 齐心“铺路

 

  一个好汉三个帮。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安顺各级各界全员皆兵。

  走进镇宁大寨,山清水秀、荷香柳翠,金银花、吉祥草等中草药形成的“绿色地膜”更是吸引眼球。“贵州百灵”扶贫龙头企业投资1800余万元完成的27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及种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县政府整合和自筹近500万元完成的河道治理,使镇宁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在今年成功列为省级示范园区,也使村里的小康步子走在全市前列。

  说帮扶,不得不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镇宁小抵拱村返乡农民工马儒寿一直想发展种养业,工作组帮助他和另外10个村民筹资40万元成立了“小抵拱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他们把想法变成办法和做法。短短1年,10亩中药材试种基地播种完毕,150亩生姜长势喜人,30头肉牛牛犊健康成长。工作组保守估算,参与项目的农户年收入将增加4万元。

  政策帮、资金帮、贷款帮、党建帮、企业帮、“雨露计划”帮……扶贫的火焰一点燃就没停过添柴。仅以该市“万名干部连户帮促”活动为例,全市共派出“第一书记”1007个,19737名党员干部与24454户(74945人)结成帮扶对子,进村入户走访44000余人次,解决实际困难问题7300多个。

 

靠山治山 精准发力

 

  在全省扶贫开发强力打造的10个重点产业中,该市2011年至2014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6亿元,加快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建设,紫云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普定循环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关岭顶云现代高效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区3个园区,示范效果明显,初步发挥效益。

  市扶贫办主任胡震告诉我们,今年2月,省扶贫办和安顺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黔中山地高效蔬菜产业化扶贫示范区合作协议,下一步,安顺将把山地高效蔬菜产业培育成全市第一扶贫支柱产业,集中打造核桃、中药材、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薯类、油茶、茶叶、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扶贫特色产业,让山地农业不难,山地乡村不苦,山里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