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看贵州:懂绿 护绿 用好绿

12.07.2016  15:11

人民网贵阳7月12日电(李瑞桥 纪缘圆 赵静 王钦) 盛夏时节的多彩贵州,气候宜人,绿意盎然。

千余名中外嘉宾汇聚于此,一场“扎根贵州、着眼全国、面向国际”的盛会正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们用实际行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加快发展。近年来,贵州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在这里,可以处处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体会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身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一直在建设生态文明之路上不断探索发展路径:从理念创新到制度设计,从制度设计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搭建平台,推动生态文明新理念不断发展。

树立生态理念 守住“两条”底线

贵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空气质量普遍达到优良等级,是天然的“大空调”、“大氧吧”;贵州,山川秀丽,物种资源丰富,可谓“天生丽质”,是座生态宝库。

天生丽质难自弃。”贫穷落后不是贵州固有标签。贵州看准优势而不盲目发展——面对既要“”又要“”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贵州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理念融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机耕道两旁,栽上了香樟树,里面是连片的金刺梨和零星分散的100个红色“鸡别墅”,鸡群在树林间欢快地觅食。“林下蛋鸡跃、地头瓜果香”。走进在平坝区白云镇高寨村生态高效农业园区,入眼便是这样一幅场景。

白云镇党委书记李隆说,高寨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林下再养鸡,鸡吃林下杂草、鸡粪当做肥料,形成了生态循环经济。不仅有效治理了石漠化山地,也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达到了60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想要实现绿水青山,林业必须先行,想要获得金山银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在安顺市林业局局长胡强看来,把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使石旮旯里的“摇钱树”会同“生态美”迸发出多财林业,使“林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也为脱贫攻坚添加绿色助力。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贵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关口,同时森林覆盖率超过50%,较2010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图片由EFG2016媒体中心提供)


图为7月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会开幕式现场,少数民族歌舞表演。


制度护航生态建设 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贵州从“GDP挂帅”到“环保问政”,再到“绿色政绩”,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上步步紧逼,不断调整与加压,为生态文明建设织起了严密保护的“笼子”,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位于大方县境内的格里河,是赤水河上游主要支流,曾经因为无人管理,成为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河”。

2014年,沿河23个村联合成立了格里河流域生态管理专业合作社,把格里河流域上游62公里划分为23段,由23名村支书和4名村民担任“河长”。

27位河长每天巡查河面,做义务讲解员,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理念。每个村庄都在村口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河流的“村规民约”。两年后,大自然给予格里河慷慨回报:绝迹的鱼虾重新回到河流,清澈的水流引进千家万户。

贵州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省主要河流水质良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得益于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全省八大流域施行的环境保护河长制和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乌江等河流湖库大力推进的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双管齐下,贵州式治水模式初见雏形。

而治水只是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创新中的一个缩影。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贵州环境综合质量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的保驾护航。

2009年前后开始,贵州从点上寻求突破,开始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步伐。

以贵阳市为试点,成立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探索成立了其下属的专职“生态文明建设局,将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文明办、发改局、经信局、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职责划转整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执法。

随后,贵州省出台了并大力实施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出台了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开展了12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

同时,启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执法“六个一律”两项行动,如同两把“利剑”,突出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传递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劲讯息。

一条条制度、一项项举措,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立了一个“立体保障网”。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贵州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路上坚定前行。

如今在贵州,从实行污染第三方治理,到生态补偿;从乌江、赤水河等主要流域,到乌蒙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从生态扶贫,到干部审计……改革正在多层次、宽领域推开,唤起了生态文明勃勃生机。


守住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有了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再锐利的“”,也会“”钝。对于这一点,贵州看得很清楚。

如何平衡生态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贵州省委主要领导给出答案:“贵州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一时增长的邪路,也不走捧着绿水青山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穷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

不止于发声。贵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理念。

山峦叠嶂的背景将田园农家衬托成美丽的图画,依山而建粉墙黛瓦的黔北民居整齐漂亮,清澈的小河流过格桑花盛开的村落……走进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美丽乡愁。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曾经是一个“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却是处处皆景,映入眼帘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

为了让花茂村尽快脱贫,时任遵义县委书记曾瑜在花茂蹲点,与村民“结老亲”。通过和村民交谈,曾瑜想到了乡村旅游,并引导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展农家乐。现在,村里开了10家农家乐,好的年收入有30多万元,差的也有10来万元。

村民曹有礼在村里打造一家集餐饮住宿一体化的酒楼,并在村子租用村民土地,种上了蔬菜水果,让游客自住选择食材,采摘之后交给他加工,吃到真正的放心的绿色产品,一天的收入达四五千元。这让曹有礼看到了奔头。

如今,花茂村乡村生态旅游搞得热火朝天,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让这个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向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蝶变。

贵州顺势而为,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五大新兴产业,做强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更加主动地爱护“绿”、懂得“绿”、用好“绿”,向绿色要红利,让绿水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初步探索了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这条新路不仅对于贵州,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很有借鉴意义。”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章新胜说,绿色发展是要求也是机遇,长久以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放眼全球 发出生态文明“中国声音

打开山门,撩去面纱,贵州正以滴水穿石、敢为人先的干劲精准发力,把世界请进来,把自己送出去。

自2009年起,每年爽爽贵阳的夏日都会迎来全球的思想者和实践者,共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议题。

8年历程,从一个地方会议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从当初“一炮打响”到8年久久为功,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成为生态文明的“中国窗口”。论坛聚集了全世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最闪光的智慧,聚集了全球最尖端的绿色生态技术、最著名的联合会机构,这充分证明了贵州的眼光和视野。

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携手全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增强了贵州发展自信,提升了贵州世界形象,为贵州拥抱世界、世界认识贵州搭建了新平台,上升到新高度。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一个不断致力于传递更明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贵州。

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彼得·奥尼尔特别赞赏中国政府对应对气侯变化的承诺,中国的承诺非常真诚,而且是真正想要解决气侯变化这个问题,需共同推动绿色发展革命,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共同采取行动。

瑞士国民院议长克里斯塔·马克瓦尔德说,现在明白了贵州为什么令游客纷至沓来,贵州的森林、梯田,风光秀美,房屋布局紧凑,节约用地,令人感觉非常钦佩,贵州以前由于地势陡峭相对封闭,而今天的贵州正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的楷模。

短短三天的时间,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国际组织等共计1500余名中外嘉宾,围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的主题,从绿色增长与绿色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价值、道德和全球治理四大议题进行了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探讨。

本次论坛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方案,从绿色银行到绿色发展基金,从可持续企业联盟到海洋保护联盟,从“一带一路”环境生态保护对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来自全球的科技界、工商企业界、国际组织、政府和媒体集思广益,催生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行动方案和倡议。

世界自然基金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十余家国际组织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签署合作协议;贵阳成为ICLEI倡导地球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的会员;智库建设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智库宣言》的发布;“发现城市之美”主题论坛上《建设中国特色“美丽城市”贵阳标准》的发布……

来自不同国家的先进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技术正在贵州、中国和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同期举办的贵州绿色博览会、大健康产业博览会,进一步发挥论坛的“知名品牌、著名平台”重要影响力。绿博会期间,贵州积极与国内外大健康行业优强企业对接洽谈,促成了一批项目合作,和辉瑞投资集团等38家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同时还与国药集团集团、卫材(中国)药业集团、博时资本等一批优强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共签约大健康产业领域项目182个、金额1175.75亿元。

通过连续八年发布贵阳共识,贵阳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交流的重要地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平台。”贵州省省长孙志刚说,贵州将充分发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主场优势、平台优势,加快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构筑人类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让贵州人民感受生态、参与和享受生态文明,自觉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生产和生活中。”章新胜说,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已变成自觉行动,参与生态文明变成共同责任,为持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不竭的动力。

贵州始终把“两条底线”和“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记在心上、挂在嘴边、抓在手头、落到实处,让那一抹绿更有底色和亮泽。绿树掩映、繁花似锦、天蓝水清、空气清新,这是广大群众享受生态的期许和愿景。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止境,贵州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