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贵阳就在眼前 ——写在2015年植树节

12.03.2015  01:33

林城贵阳。

每年春天,驻筑武警战士参与护林防火行动中。

市民在近郊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市民打理小区、院落里花苗。

市民在郊区的森林公园里,登山休闲游。

为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切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计划到2017年,我省将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古树大树保护率达到100%;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我市同时积极响应,3月4日,2015年义务植树活动在乌当区新添社区顺海村启动,10个区(市、县)和35个乡同步举行。当天共有5500余人参加,建义务植树基地585亩、植树40871株。

据悉,今年我市将完成义务植树600万株、营造林16万亩以上,确保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持续增长,全面推进绿色贵州建设。

新一轮植树造林高潮,正在春回大地上掀起。

在3月12日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通过采访一个个植绿故事,构成“林城”漫漫的植绿历程。

成就篇:

绿色,贵阳的流行色

贵阳市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都市。

近年来,贵阳从新建营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存量、提高城市绿地面积等多方面着手,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截止到去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已到45%。

贵阳市先后获得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光荣称号。

仅2014年,贵阳市制定并实施《贵阳市绿地保护计划》,全年新增营造林20万亩,主城区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森林火灾受害率仅为0.025%;林业有害生物面积成灾率仅为0.16%。

2015年,贵阳市又将按照建设公园城市的部署,抓好“千园”布局规划,加快构建“五位一体”城市公园体系,完成环城绿化1.8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完成营造林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湿地保有量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5%。

近年来,贵阳市以林业重点工程为支撑,以环城林带建设和保护、森林防火、城市通道绿化和城市绿化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为重点,先后开展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环城绿化通道生态修复工程,林业总投入年均增幅达35%。

建设篇:

环城林带 城市的“森林屏障

张德门,从事林业工作40年,高级工程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了我市一环林带和二环林带的建设,全程见证了两条“绿环”的形成,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依旧关注着贵阳的林业生态建设,正在负责编纂贵阳市的《林业百科》。

贵阳市处于两大林带环抱中,是我市历届政府、各界市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大家‘前赴后继’的心血。”日前,张德门接受采访时,他如此说。

林场串成的“一环林带

张德门介绍说,一环林带的建设始于建国初期的50年代,当时市政府成立了长坡岭、顺海、孟关等百余个了国营、社队林场,在城市周围荒山上,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行动。

当时植树造林的主要是林场职工,树种以马尾松、华山松、杉木等为主,一分钱可以购买几棵树苗,12元造林一亩。”张德门说,除了绿化荒山,林场可以将成材的树木作为商品材出售。

在70年代、80年代,坐飞机在空中看到贵阳市被“一圈绿带”所环绕,才提出了“环城林带”的概念,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第一环城林带。张德门说,从黔灵山公园开始,鹿冲关森林公园、省植物园、顺海林场到机场沿线、汤巴关、森林公园,凤凰山林场、孟关林场至花溪公园、麦坪、石板附近的森林,连接着小车河湿地公园、云贵大山,最后转回黔灵山公园,形成这样的一个城市的“森林屏障”,它融林场、公园、风景区为一体,长70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达1.953公顷。

2000年国家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天然林资源实行了禁止商品性采伐。接着林场转为公益性林场,职工的工资收入由财政拨款,解决了国有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身份也成为“护林员”,防火、护林、发展森林旅游变为大家的主要职责,长坡岭林场、顺海林场分别成为了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

现在森林中的很多树木,已长成胸径为40一50公分的参天大树,市民出门十几分钟,就可以呼吸到绿色氧吧中的新鲜空气。”他说。

成活率达95%的“二环林带

上世纪末,贵阳市面积扩展了23倍,作为城市绿色屏障的“第一环城林带”,已不完全适应新的城市格局。2001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环境立市”、建成“林城”的决定。“当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作为标准,营造30万亩第二环城林带作为目标。”当时专门成立了“市二环办”,作为负责人之一的张德门回忆说,政府、社会、企业等共同参与,历时5年,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

二环林带北起息烽小寨坝,南抵花溪青岩新楼村,西接清镇市站街,东到乌当区下坝,内侧于一环林带外缘边界重合,涉及38个乡、539个村,种植阔叶树68种、1900余万株,长304公里,宽5—13公里。“二环林带中的许多荒山,都是‘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造林少见林’的喀斯特地貌。”张德门说。

张德门介绍,当时邀请了中国林科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在全国首创的‘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公开招标、企业先行垫资建设,政府统一验收支付’的‘二环模式’,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和资金,形成风险共担的局面,极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种植下的3至4公分的树苗,立地成林,成活率达到了95%。

2006年,“二环林带”建成,前来实地考察、检查的中国林科院七位首席专家如此说,作为西部不发达地区,花费几亿元植树造林,没想到、了不起,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守护“绿色

俗话说:森林是三分栽,七分管。”贵阳市天然林保护中心主任杜建中这样告诉记者。

我市天保工程在2000年全面启动,截止到2010年的一期工程,中央、省市共投资1.3亿元,除完成公益林建设51万亩,修建警示护林碑、牌1500块,修缮护林站房20个,瞭望台28个,防火隔离带186.11公里,还有配备的扑火器具等,对全市501万亩森林资源实施了有效管护。

而从2011年起到2020年结束的二期天保工程,截止到去年年底,总投资0.4亿元,完成了公益林1.1万亩的建设,对540万亩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管护。

先后参加森林管护的人员达1万6千人次,已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杜建中总结说,实现森林覆盖率45%,林区水土流失减少39.265%,对重金属吸收率达92.85%,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

林农通过参与森林资源管护和建设,除了得到管护补助,林间、林下野生蔬果和中草药的种植,收入显著增加。

与此同时,逐渐增强的市民生态保护意识,和已经树立起的“绿色·环保”城市形象,让风景优美的林场、公园、湿地、青山绿水的郊外,正在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义务植树 每人每年不能少于3株

贵阳市的义务植树活动,向来都是市民朋友的传统行动。”市生态文明委营林处负责人介绍说,形成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植树活动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当时,贵阳开展了一项名为‘十年绿化’的活动,之后又掀起了几次义务植树的高潮。特别是在二环林带的义务植树中,2002年、2003年两年的时间共义务植树2300亩。”他说。

据悉,贵阳市义务植树活动自1981年连续开展以来,全市3832万人次义务植树1.19亿株,共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0705亩。

放弃退休呆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毅然扛起锄头辗转在贵阳各个地方义务植树,被称为当代植树“愚公”的刘国义,就是一个义务植树的典范。在荒地义务干了20余年、植树近万余棵的他看来:“种树让我快乐、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我的心愿就是多栽点树,为我们的城市多做点贡献,让这些树茁壮成长,为贵阳添绿。

当下,市民的‘绿色’观念已经从‘要我植树’转变为‘我要植树’。”市生态文明委营林处负责人说,“全民义务植树已经家喻户晓,特别在2000年以后,来申请义务植树的个人、单位、团体逐年增多。

每一个生活在大地上的人,参与植树是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受益者。”他倡议说,参加植树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小学生可以用压岁钱来购置树苗,工作繁忙的人可以用认养绿地的形式来参与植绿。

小链接:

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规定,我省行政区域内,年满18周岁至6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18周岁至55周岁的女性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外,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参加义务植树。

义务植树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之一: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不少于3株;参加整地、育苗、抚育、管护等绿化劳动;认种、认养林木、林地、绿地;从事绿化、生态保护义务宣传和科普活动;从事城市街道、庭院以及村庄的植树绿化活动;省人民政府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确定的其他方式。

百姓故事篇:

走在林场中的“活地图

白云区都溪林场护林员丁顺发的同事这样说他:“他现在已经不需要每条路都去走一遍。但是作为护林员,他还是深入林区一线。因为一年到头都是那两条路,倒着走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哪里是哪里。

这一句话是大家对丁顺发在都溪林场开展护林工作的刻画。丁顺发是白云区都溪林场的一线护林员,也是都溪林场的一张“活地图”。

开年以来,年近半百的白云区森林防火办护林员丁顺发,除去阴雨天,每天他都要从区森林防火队的营房走出来,迈出他当天在都溪林场防火巡山的第一步。“从营房出发到回到营房,一圈下来,慢的要3个多小时,快的也要两个小时。”丁顺发说,都溪林场3000多亩林地只有三个人巡视。

三月的一天,丁顺发依然是带着两个队员,从山这头走向那头,走在灌木丛生、荆棘遍地的山路里。在落叶堆里,偶尔出来一两个坑,虽不深却有积水。“小心那里有水坑。”丁顺发叮嘱到。巡查路上,丁顺发会讲起林地旁边与农民交界的地方的各种小故事,每个人、每块地都记在他心里,每天的三个小时,都能不重样的讲出很多故事,丰富起他们巡山路的工作生活。

日常巡查,丁顺发都是身穿橘红色的防火服,脚上一双沾满泥巴的雨靴,再外带一个对讲机。“到春节、元宵、清明的时候,才是森林火险高发期。去年整个春节,我都守在都溪林场内。”丁顺发说,火险高发期间,除了平时身上穿的,还要加带油锯、风力灭火机等专业设备。

丁顺发和队员们的努力,为白云区森林防火工作奠定基础。2014年,白云区蝉联贵阳市森林防火工作综合考核第一名。“今年,我们要更全心全意的服务在林场,争取再拿一个第一名。”丁顺发说。

春色满园

在师大李老师的屋顶花园里,现在已经是满目的春色。玫瑰红的茶花、粉色樱花、白色李子花、大红色的海棠,加上几缕黄色的迎春花……还有水池里游弋的鱼儿、跳来跳去的小猫咪,这里充满着春天所有的色彩。

我爱大自然,爱绿色。”李老师说,几年前,拥有了顶层的住所,用心打造屋顶花园,成了他课后最重要的事情。

建了亭子、修了鱼池,剩下的空地全部用来养花、种树、种草了,他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和爱好,在花鸟市场上,或者在野外挖来,看着喜欢就种下,侍弄着,不想还小有了成绩,蛮得意这些“绿色”了。

一株靠墙的细细的桃花树,正含苞待放。他说,这是去年去永乐闲玩的时候,一位桃农送他的。移植、种下、浇水、施肥,用心之下,还真成活要开花了。李老师感叹说,这和他教书育人一样的道理,只要在学生身上下足功夫,老师收获的一定是“桃李满天下”。

贵阳是一座森林城市,站在屋顶,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绿色,常常让他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花儿包围着,让春天充满情调。

乡村更加美丽

去年,记者曾经采访过的观山湖区百花湖农民陈维清,从1985年起,承包了所在山村附近的九龙山一千多亩国有山林,28年来一家人无偿种树至少3万余棵,同时他又是一位义务“防护卫士”,多次与山火比速度,与盗伐者斗智斗勇,用生命守山护林。

前两日,再次见到的陈维清,今年已经是一位70岁的老人,依然每天进山栽苗种树,义务巡山看护着森林。“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不看一眼、闻一闻山林气息,心里会空荡荡的。”他说。

他回忆说,在他小时候,这里环境好,山上森林茂密,流淌着清澈的山泉。从“大跃进”开始,滥砍树林大炼钢铁,到80年代,被剃成了“光头”。山林毁了,水源渐渐枯竭,引发人畜饮水困难,有时又会山洪暴发,导致水土流失。从那时候起,陈维清就意识到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萌发了种树造林的想法。

1985年,34岁的陈维清顺利将1000多亩山林承包下来,当年就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利用贷款,种植下杉树、松树、紫木等树种700多亩,后来每年春天,陆陆续续种下更多的树木。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里环境优美,遍布参天大树,森林茂密,成为百花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作为观山湖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示范点,三堡村九龙山引进了旅游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的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基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在陈维清自家的苗圃里,去年种下的桂花、松树、红叶石兰等幼苗,今年已长成4到5公分粗的成熟树苗,“春节后,不少的客户前来下订单,准备移栽了。”陈维清的外孙说。

去年,陈维清计划在附近的两个“光头山”种上经果林,现在他已经联系好了桃树、杨梅等树苗,即将马上投入栽种。

本报记者 刘辉 刘磊/文 刘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