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举办缩微技术成果展 30年抢救典籍近15万种

26.11.2014  20:03

原标题:国家图书馆举办缩微技术成果展 30年抢救珍贵典籍近15万种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雯婷 实习记者 洪晨):在电子文献出现之前,为了减少书本、报纸的储存难度,将这些文献拍成照片,作成类似于胶卷的东西。这种胶卷就被称为缩微文献。即便在数字时代,缩微胶片因其保存时间长、安全性强、具有法律效力等优势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85年至今的近30年间,中国已经有近15万种珍贵典籍通过这种技术得到抢救保存。近日,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展览运用互动体验方式,让观众亲身体验典籍文献如何拍摄成缩微胶片。

30年、25家成员馆、缩微拍摄珍贵典籍近15万种,其中包括善本古籍、报纸期刊和民国图书,这是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从1985年至今在珍贵文献抢救方面取得的成就。缩微中心副主任 张阳介绍,缩微胶片具有真实反映文件原貌、内容不可更改、具有法律效力、保存时间500年以上等优势。缩微技术是经过百年实践检验,稳定性好、安全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文献抢救方法之一。

“因为我们通过30年的抢救,抢救了一大批的珍贵文献,比如说这个“赵城金藏”,比如说“敦煌遗书”,比如说跟我们很多的国外同行交流了很多国外的珍贵资料,这个我们都要保存。刚刚报批一个文件,就是由国家图书馆带领全国各公共图书馆,大力推进数字缩微工作这么一个工作,现在已经得到批复。然后我们正在选择一些缩微工作开展比较好的省级的成员馆进行合作,争取做几个试点单位,然后带动全国的公共图书馆一起做这个事。”

据统计,在缩微中心各成员馆已抢救的各类文献中,至少有20%的原始文献因纸张老化、载体破损等原因,现已完全无法阅读,因缩微品的存在其内容信息和载体形式特征得以保存下来,而在所有已抢救的文献中,至少有70%的原件已不再提供一般阅览服务,缩微文献正成为读者利用的热门文献。但已经从事文献缩微工作12年的张阳说,缩微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曾遇到困难。

主要是九十年代的时候,随着这个计算机技术逐步兴起,我们这个缩微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大家可能觉得缩微没什么用嘛,用数字的话更方便一些。可是这种情况持续到2006年,06年以后通过我们跟国外都有交流,发现国外的一些先进国家,包括美国、包括德国、新加坡、日本等等,都还在用缩微技术。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就说我们还是觉得缩微制品在文献的长期保存,包括法律效力上,这个是不可替代的。美国像一些白皮书之类的,他们都会出好几套东西,其中必然有一套缩微制品,是用来长期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