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打造城市管理文明风景线

19.03.2015  16:04

    新华网贵州频道3月19日电 刚刚完工投入试运行的罗甸县城东新区红绿灯交通管制系统尽管没有入网管理,但“绿灯通行,红灯禁止”的交通法则早为市民所遵守并形成常态。当地司机小王说,在刚起步的建设新区,尽管每小时的车流量都很少,但大家早已养成了时刻遵守交通规则的文明习惯。

    这是罗甸县强化城市管理所收到的实效。

    罗甸县以“东西拓展,带动旧城”的城镇扩容作为先期平台,而这个平台现已成为城市管理最直观的一道文明风景线。“扩容”让一片毛荒之地成为城市新区,如今,新区“五路”已贯穿东西南北,双向6车道的城东新区大道把500吨级港口以及新城与老城连为一体。罗甸再造了一个新县城。

    城市扩容战略使县城至罗沙、县城至董架、县城至红水河、县城至木引四条城镇带和边阳、沫阳、逢亭、木引、罗悃、红水河、董架、茂井等八个小城镇连动起来,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边阳生态移民集中建房模式获得了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的高度认可。美丽乡村已成为贫困移民的理想居住地。“以城兴产,产城互动。”罗甸县城镇建设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发展。罗甸县链接贵百高速公路,在县城西南规划建立了面积500公顷的城西工业园。据介绍,罗甸县的城镇化率已达32.65%。

    事实上,罗甸城镇建设是以多元素内涵打造文明湖滨城的。

    2015年春节前夕,罗甸南北最高建筑塔尖的霓虹射灯电子展示屏幕意外出现了亮丽的“山水湖城”这几个字,夜幕降临即开始旋转,吸引了市民驻足观看,并成为一个宣传“不夜城”的地标建筑。

    历史把这样一个机遇摆放在了罗甸:国家重点工程龙滩电站的300平方公里龙滩水库使罗甸原来土山丘变成了千岛湖,加上境内蒙江、坝王河,罗甸“旱码头”变成了水乡。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罗甸县乘势定位打造“中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水路门户枢纽以及中国西南地区具有区

    域影响力的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临港经济区、贵州钓鱼基地以 及500吨位的羊里码头和罗甸港。借助水域优势,拉通了从县城至红水河镇羊里码头可直达广西的高等级公路,联合广西十多个县市集体“上书”国家有关部委,争取到贵阳至广西百色南出东盟的高速公路建设。罗甸城镇建设必然搭接这一便利交通得到快速推进。

    秩序混乱一向是城市管理落后的病症,从而也影响文明城市的塑造。从管理到治理,罗甸县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切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城市道路交通、街道卫生管理等多部政府性法规管理办法。

    目前罗甸县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如何通过法治化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永恒命题。行人横穿马路以及流动商贩、摊点随意行走机动车道就是一例。为此,罗甸提出了以疏堵结合的治理思路,实行重点路段、区域性严管办法,有效缓解了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罗甸户外广告也是乱象丛生,但经过城管执法部门的大力整治,这一现象得到有力遏制。现在,所有门牌广告都是在统一“尺度”下运作。

    在违法建设管控方面,罗甸县建立了发现、劝阻、报告机制,街道、社区、邻里、物业建立常态化巡查制度,综合执法队加密提高巡查频次,开通举报热线,确保了违法一起处理一起的高速处置机制。

    垃圾一度在县城周边乱倒,解决“垃圾围城”成为了罗甸决策者头疼的问题。为此,罗甸县加强建筑渣土源头管控,整治农用车无证无牌上路、偷运乱倒垃圾等突出问题,定期开展专项行动。争取立项规划建设垃圾填埋场。县市政中心管理局刘峰表示,垃圾填埋场于2013年底投入运营后,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也使垃圾焚烧现象得到控制。据了解,2014年,罗甸县城垃圾总量约为2万吨,而建好的垃圾填埋场虽然能全部消化,但随着城镇建设的推进,垃圾量也会随之成倍增加,因此,破解“垃圾围城”的任务依然艰巨。

    城市管理工作的强力推进,更是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投入。2015年春节前夕,县长杨兴华深入居民社区的大街小巷,在征求民意的时候,督促处置了一起随意调头的交通违法行为。在场人员和民众无不为政府管控力度肃然起敬。在“十二五”期间,罗甸县累计投入7000万元购置了大型卫生洗扫车、驾驶式扫地车、垃圾收集箱等环卫设施,以不断适应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利用手机、电视等媒体作广泛宣传,让城市管理要求变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面对下一步工作打算,刘峰说,除加强眼前市政将推出一项以城内停车、路灯管理、卫生保洁等为内容、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措施,只要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强化工作的接力延续性,问题总会迎刃化解。(班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