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处处景

22.09.2015  20:10

美丽乡村处处景

——安顺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综述

    入秋后的安顺,景色宜人;山野间成熟的蔬果,让人沉醉。随着三千亩紫王葡萄成熟上市,果园深处的普定县城关镇陇财村游人络绎不绝,游客在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喝一口布依美酒,吃一顿布依美食,感受美丽乡村的风采。

    果蔬采摘、田园观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店……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开展,一个个“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869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市、县级示范点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安顺徐徐展开,创建点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00万人,“美丽”两字正不断嵌入农村群众的幸福生活之中。

    发展之美:一步一个脚印

    说起以前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的环境,该镇人大主席黄炫忠很有感触:“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街道脏乱差!”如今,浪塘村则是“青瓦、白墙、雕花窗,污水循环用,垃圾天天拉,邢江河水村里过,清澈见底有鱼虾,游客纷纷夸!”过去脏乱差的小村寨,现已成为乡村旅游热门地点,从去年9月至今,浪塘村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浪塘村第一家开办的农家乐“浪塘人家”老板周琼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客人来,少的时候三四桌,多的时候八九桌,去年国庆期间甚至每天有30桌客人。”这一变化得益的正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开展。

    2013年5月以来,安顺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统一部署,以富民利民惠民为根本,以“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为抓手,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支撑,全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循着这张蓝图,市委、市政府不懈耕耘,成立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县(区)、乡(镇)三级创建工作机构,市、县两级四大班子成员分别挂帮市、县级创建示范村,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其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创建工作机制。

    以村庄规划为先导,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把全市1007个行政村分为创建普及版、创建提高版、创建升级版,实行差异化推进。重点从交通主干道沿线、旅游景区和示范小城镇、产业园区周边村寨及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村落中筛选出42个村作为市级示范村,打造成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这一主基调,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彰显村庄个性,保持乡村风貌,突出乡村特色,避免“千村一面”,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目前,安顺市鲍屯、天龙、大寨和石头寨4个村获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石头寨、滑石哨、尚兴、木城、高荡5个村获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桃子村、滑石哨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2014年全国最佳休闲美丽乡村。

    为提升美丽乡村创建水平,安顺市以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支撑,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近两年来,“六项行动计划”总投资达3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同时,大胆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旧州镇+浪塘村”的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1+N”联动发展模式,以及普定县秀水村探索出的村民入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经营的“秀水五股”(人头股、土地股、笑益股、孝亲股、发展股)模式,既尊重了农民意愿,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些措施,让黔中大地处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