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文朝荣精神”耀乌蒙

09.06.2014  13:38

[最美基层干部]“文朝荣精神”耀乌蒙

新华社记者王念 何天文 胡星

    贵州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用生动的实践,在乌蒙山区这片被外界视为“不适宜人居”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诠释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如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文朝荣精神”,正在成为贵州全省上下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力量源泉。

海雀小学的女生们聚在一起聊天(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念 摄

     村里破天荒出了大学生

    走进海雀村,海雀小学格外醒目:漂亮的三层建筑楼,标准的篮球场,宽敞的学生食堂,良好的教学资源在这里汇聚,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159个本村和外村的孩子在这里快乐地学习。

    村民钟光福说:“娃娃们能在村里享受到这么好的读书条件,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过去海雀穷,穷在恶劣的环境,更穷在教育。1985年,海雀村只有5个“读书人”,且没有一个小学毕业。文朝荣小学三年级的“文凭”,是当时村里的最高学历,他也因此成为村里第一个会计。

    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是文朝荣平生最大的心愿。1988年秋天的一次村民大会上,文朝荣动情地对大家说:“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好好为我们村的娃娃盖一所学校,不能再让他们像我们这一代一样睁眼瞎,进城连个厕所都找不到。

    有钱的捐钱,有材料的捐材料。文朝荣向村民倡议并带头捐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168元。文朝荣的儿子文正友对记者说,“当初那168元钱,是我父亲瞒着母亲把家里的牛卖了得的钱。

    一个多月后,一所简易的土墙学校建好,村里的孩子实现就近入学。2006年,台盟中央将海雀村作为帮扶联系点。在政府的支持下,海雀村兴建了一所全新小学,办学能力从3个年级增加到6个年级。2005年起,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100%。

    学生王光全和王光祥曾经因为家庭特别贫困,面临退学。文朝荣找到他们的父母,反复动员劝说让孩子多读书,还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定期资助这两个孩子。2009年,王光全和王光祥双双考上大学,海雀村破天荒出了大学生。录取通知书到达的那天,全村上下一片欢腾。文朝荣难掩心中的喜悦,在村民大会上说:“真是连做梦都没想到,我们海雀村也出大学生了啊。

    “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必须打破,控制全村人口数量势所必然。文朝荣动员儿子带头计划生育,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在其示范作用下,目前海雀村已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二女结扎户,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5年的13‰下降到2013年的2‰。

放学了,孩子们开心地走在回家路上(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