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美文畅游贵州 先看美文再游美景独特旅行

04.08.2014  13:43
读着美文畅游贵州 先看美文再游美景独特旅行 - 贵阳新闻网
读着美文畅游贵州 先看美文再游美景独特旅行 - 贵阳新闻网
读着美文畅游贵州 先看美文再游美景独特旅行 - 贵阳新闻网
读着美文畅游贵州 先看美文再游美景独特旅行 - 贵阳新闻网
来源: 58.42.249.98

  美丽的天星桥   古尚台 摄

  本报记者 张齐 实习生 邹林 顾彩云

  新闻提示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读一本好书,如同经历一次旅行。先看美文,再游美景,从美丽的文字中找寻和感悟那些美丽的风景与人文,也是一种独特的旅行方式。

  美文节选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全国的好山水也不知道去过多少处,竟没有想到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 

  天星桥在贵州黄果树旁,景区不算很大,方圆5.7平方公里,三个半小时就可以逛完,基本上是走平地,也不会让你很累。整个景区前半部主要看山石之奇,后半部主要看水秀之美,而渗透在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乐曲。

  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找不见这样的物件。比如一座石山,大约有一座楼那么高,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

  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崖、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映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就是一道飞来的利剑。而在这些石崖石壁之间则贴着水面散布着365块石头,游人就踩着它荡着绿波,作画中游。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石,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行到景区的中部可以看到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它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中,于是两手以石相接,形成一座云中的石桥。你仰望天桥忽然觉得自己就是刚刚从这桥上来到人间。

  ······

  我一定还会跨过这座桥的,我忘不了这里的美丽。

  作者简介

  梁衡 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散文《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原载200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畅游美景

  黄果树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距省会贵阳市128公里,距离安顺市45公里,滇黔铁路、株六复线铁路、黄果树机场、320国道、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路直达景区。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它也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获得国家评定的5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文中描写的天星桥景区是黄果树的核心景区之一,由天星盆景区、天星洞景区和水上石林区组成。这里石笋密集,植被茂盛,水到景成,集山、水、林、洞为一体。

  美文节选

  西江美丽超乎想象 余秋雨

  从榕江出发到雷山,一路上,走过了很多山,这样美丽的山谷,一直和水连在一起,是少见的。在临近西江时,从高处鸟瞰全貌,气势非凡。这里的景色很干净,没有各种各样杂乱的图像来干扰我们的视线,来干扰我们的感觉。这是一条真正干净的路,它通向美丽的西江。西江的美丽是全方位的。苗族这个历经艰辛的民族几千年来摸爬滚打,生生死死往前走,终于走到了这个美丽的终点。

  ······

  今天来到西江,这些美丽是长期的迁徙、奋斗的结果。苗族的祖先走了一条黑暗而神秘的路,为了求生存,跌跌绊绊地走了几千年,最后有一个终点叫西江。

  所有的民族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在古代史上,大家遵循的是丛林原则,不知道有多少物种被毁坏,也不知道有多少部落被消灭。西江的美丽是对几千年奋斗史的一个漂亮的回答,大家争呀争,留下了一些美丽的后代,这让人感到振奋。

  西江对历史的回答是美丽,美丽得那么完整,那么充分,这值得羡慕。今天的任务是扩大这个美丽,让海内外更多的人来观赏,让美丽变成吸引中外游客的风景。

  今天是苗族的吃新节,是稻作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节日,远近山寨的同胞也来了,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民族的小伙子、小姑娘那么漂亮,唱歌唱得那么好,跳舞跳得那么好,一些有辈分的人也来了,他们成了本民族美丽的观赏者。美丽,在被观赏中延伸和扩大。一个地方完全不被人家观赏与赞美时,别人不知道他们的美,自己也不知道自身的美,这种美最容易消失和破败。人来人往的聚合是我们自己在确认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余秋雨 浙江人,著名学者、作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专业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散文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西江美丽超乎想象》刊登于其作品集《原生态黔东南》。

  畅游美景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州府凯里3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260公里。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之一。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平台。

  美文节选

  荔波水族:多才多艺的族群 陈念萱

  首度见到水族的独特文字与编织,是在黔东南三都博物馆,算是路过的小惊喜。尤其是那雅致的古老编织,让人爱不释手,而精巧的马尾绣,华而不艳地展示着大家风范,顿时眼前一亮地惊醒,又跌入神游古文化的迷情里。

  顶着世遗自然景观的黔南荔波县,总人口不足二十万,有九成皆为少数民族水、苗、瑶、布依。主要分布在永康、水尧与水利乡与其他小村镇的水族,也仅只三万余人。喜聚居的水族,经常是整个村寨都同姓氏,因此,进寨先问是哪个姓氏,而不问地名。

  拥有自己的漂亮文字,且有文化深远神秘的“四层棺墓葬”,至今未能找到详细记载,刚刚抢救的民国前水书万余册里,也仅略微提及,相当遗憾。如今,水书文字,即将成为装饰用图腾,而逐渐式微。

  水族的编织与刺绣,种类繁多,堪称活化石。在平绣、空心绣、挑绣、泡绣、马尾绣、结线绣中,最著名的马尾绣,虽然被观光产业刺激而缓慢地恢复,但若见识过古老织品,恐怕心里会淌血。我们终究失去了什么?

  马尾绣,顾名思义,使用马尾的毛发,一根根地缠绕丝线或棉线,再用刺绣之法缝入织品里。工艺繁复,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耐性。马尾绣的华丽与心意,便是用在雅致的新嫁衣与繁复堆叠的背儿带上。

  再度造访水族村寨,实为仰慕其俭约精美的老土布;乍看只觉得淡然清雅,无啥奇特之处的湛蓝或水蓝格纹布,近前细看,才惊诧其编织的细腻如吟唱古老的诗篇;而更让人惊讶的,新嫁娘的衣裳并非艳红色却是沉稳庄重的深蓝,隐隐地泛着细折广,仅在衣褶边灵巧地绣上吉祥花纹,就连刺绣的色彩也谨慎精密地留存大家闺秀的品位,而毫无喧闹抢戏的张扬妆点。

  水族土布的手感挺而柔细,经过天然染料侵晒过后,再用木槌敲打,直至色彩均匀且泛光,才使用。

  我很幸运地,在四处探寻垂涎数日后,巧遇古镇茶馆的老土布收藏,而立即全数抢下,也只得五块三丈布,两块分赠同好,却又难得地非常不舍。通常,好东西与人分享,总是分外愉快,从来不会挣扎再三,这回,自己也觉得好笑。

  作者简介

  陈念萱 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记者。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往来于海峡两岸,两岸著名文化使者。

  特殊的生活与旅行经历,让她认知“生命有如一场奇遇与冒险组合而成的自我探险之旅,不论平坦、崎岖,都让人欢喜赞叹。”著有文学、旅行、宗教、电影、塔罗等方面的作品10多部,译有《河经》与《毗湿奴之死》等作品。《荔波水族——多才多艺的族群》收录其作品《神妙贵州》一书中。

  畅游美景

  荔波

  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全县面积的六分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原始、古朴、神奇、多姿多彩而著称,包括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田园风光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为一体,具有奇、险、静、幽的特点。2007年,荔波成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美文节选

  原创的生态文化

  所谓“白苗”,就是最早以种植水稻为生的人。这些以稻米为主食的民族,林粮兼营、稻田养鱼,鱼养稻田,精心呵护了村寨周边的山水树林。贵州各民族坚持这种原创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就是您走进贵州,到处都是养眼的青绿的根本原因。

  置身绿色世界中的贵州各民族人民,首先从绿中感悟人生。贵州农耕民族多信奉自然神,即万物演变的自然法则在头脑中的反映。《周易》分析了这种现实,指出:“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以。”他们对大自然变化的真谛有新的感悟。

  作者简介

  冯学敏 出生上海,旅日华人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日本写真家协会会员。

  作品《冯学敏留日摄影展》、《绍兴酒的故乡》、《长白参的故乡》、《心中的故乡——中国文化之旅》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云南省博物馆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联合国纽约总部展出。

  《云南》获日本第36届“太阳赏”大奖,《藏族老妇》获“世界华人艺术大赛”金奖。

  2004年至2007年,3年多时间里,冯学敏先后6次来到贵州,走进20个县市,拍摄近4个月。他的摄影集《贵州·油菜花的故乡》对贵州许多典型文化符号画面进行了角度多样、生动多彩、不拘一格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