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东西部的精诚携手

13.06.2014  18:06

    美美与共:东西部的精诚携手

    ——黔浙文化合作论坛观察

     核心提示

    凉风输凉爽,夏天无夏意。端午节过后的贵州大地,既没有如炽骄阳,也没有似火高温,“自然大空调”的优势又一次在人们的具体感受中接受验证。在一股股由北、由东涌入贵州的人流中,一支肩负特别使命的“小分队”显得很特别,这支由文史专家、儒学专家组成的队伍甫一抵达贵阳,便马不停蹄地进入角色—与贵州文史家一道,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阳孔学堂、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修文阳明文化园等单位进行精彩演讲,为期三年的黔浙文化合作计划由此拉开序幕。

    黔浙两省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交往。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出生于浙江、悟道于贵州,成为联系两省文化、学术的重要纽带。为形成浙黔两省文史界交流合作的长期机制,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与贵州省研究文史馆、贵阳孔学堂联合举办黔浙文化合作论坛,打造省际文化合作交流平台。论坛旨在以阳明学研究为交集点,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学术交流合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而传播国学精粹,编织观点碰撞、和声四起的文化新景观,与正在开展的贵州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刚好形成呼应之态,“时空对望三千里”的文化镜像,折射出东西部的文化渴望和携手期待。

     历史上的黔浙眺望与相拥

    黔浙两地,相距千里,从古至今,往来不断,其历史文化渊源如长江之水,浩荡绵延。

    600多年前,江南巨富、被后人尊为“财神爷”的浙江南浔人沈万三由江苏南京被贬贵州后,没有因为受挫而萎靡,而是重振江湖,修建商道,成立马帮,自那时起,黔中一带经商成风,这与浙人农商并重的理念形成一种呼应。近年来,平坝县沈氏后裔及相关专家的寻根和研究行动,被黔浙两地媒体追踪报道,黔浙两地又一次掀起文化交流热潮。

    多年后,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王守仁亦被贬至贵州。王守仁在此潜心修学,习书悟道,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明德亲民为政治目标的阳明良知之学,从而使贵州修文与浙江余姚一样,成为阳明学的重要发祥地。

    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的浙大西迁,又一次带来两地的文化拥抱。从1940年到1946年,浙江大学在贵州的遵义、湄潭办学,校长竺可桢始终倡导“求是”学风,培育出一批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使浙江大学崛起成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

    今天在贵州创业的浙江商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军团,达30万人之多。在贵州的发展历程中,浙商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在贵州商文齐下,在贵州投资贵州文化产业,目前正在建设的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文化园,就是浙江贵州总商会会长张其鹤的“贵州作品”。

    一个是原生态文化镜像灿烂多彩,一个是人文气象繁盛历史积淀深厚。几百年间,由商业到文化,由文化到商业,浙江与贵州的交流一直没中断过,两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的每一次相遇携手,都开出异常鲜艳的文化之花。在信息、交通、传播愈来愈发达的今天,两地相约携手,那种兄弟般的关系将会愈加密切。

    两地清晰如丝、情深似海的交往脉络,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吴光看来,其实就是一种财富。2006年秋,他随团赴黔采风,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同仁进行深度的交流,两地合作的种子悄然萌芽。

    2013年5月,吴光应邀到贵州讲学,了解到贵州省和贵阳市对王阳明和阳明学非常重视,遂在5个月后再次来黔游学,更真切地感受到贵州省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学的重视与热诚。当了解到王阳明学说中的“知行合一”和“亲民”思想在贵阳深入人心,并已成为贵阳的城市精神,对此他深为感慨。在与贵州同仁的座谈中,他提出两馆合作创办两省文化论坛的设想。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省儒学会、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积极回应,于是,一个长达4年的文化合作计划在共识中浮出水面。

    吴光的想法是:“论坛将以‘知行合一、精诚合作、弘道兴文、开创新局’为指导思想,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黔浙两地历史文化的学术交流合作,助推两省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说,从历史来看,黔浙两省有着很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特别是王明阳和阳明学,是两省共同的文化资源和永恒话题。文史馆为传承民族记忆,深而感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