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带着梦想进考场 不断拼搏才能得成功

07.06.2017  10:45

  1977年,对于许多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特别的年份。停滞了10年的高考恢复了,他们终于可以走进那个也许能改变他们命运的考场。1949年出生的李德航便是当年百万高考大军中的一员。至今,那些在他看来是人生中最有拼搏精神的日日夜夜,仍不时在脑海中浮现……

   A   首次高考完全“吃老本

  1965年,李德航在贵州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就读中专,也就是现在我们口中的“老三届”(即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那个年代的中专生和现在的中专生不一样,当时的中专生属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一批人,在单位是要受到重用的”,李德航说,本来想进一步深造的他,却因为文革高考梦戛然而止。

  中专毕业后,李德航进入贵阳运输联社做板车修理工。1977年,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停滞10年之久的高考要恢复了!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德航当即决定报名参加当年高考。

  在李德航看来,第一次高考因为时间仓促,完全是“吃老本”。成绩下来,他考了230分,眼看着比自己低50、60分的同学都被录取了,他却一直没收到录取通知书。“现在回想起来,多半是卡在了自己的家庭出身上”。

  尽管如此,李德航内心对高考的渴望并没有被浇灭,他决定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知道了我的这个决定后,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极力反对”。李德航说,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再做无用功,成绩再好也难以跨越家庭出身这道界限。家人的劝阻则是出于对他个人问题的担忧,生怕他因为高考耽误了找对象。“后来,我和家里约法三章,保证要是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女朋友,绝不归咎于家人”。想起当时和父亲签字画押的场景,李德航忍不住笑了。

   B   考前一周“根本睡不着

  克服了来自身边的重重阻力后,李德航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当中。无奈平时工作太忙,只能利用零星的业余时间来复习,数学、历史、地理等复习效果并不理想。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时,他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干修理工,去拉板车。原来,他是看中了拉板车是工作半个月,休息半个月。他打算好好利用这休息的半个月来突击冲刺,而正是这短短15天的时间成为了他至今难忘的一段经历。

  “语文底子好不用管;数学书的所有题目全部做一遍;地理、历史、政治全面突击……”李德航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管是上厕所还是吃饭,随时拿出小纸条来复习,地理、历史等书籍更是被他翻得稀巴烂。前8天,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到了最后一周,他索性不睡了,“并不是我不想睡,而是根本就睡不着,一闭起眼睛,各种数据、历史年代就在眼前晃”。为了能让自己入睡,他曾在半夜3点跑到六广门体育场,绕着400米长的跑道连跑15圈,可回家后还是睡不着。奇怪的是,尽管严重缺乏睡眠,可是复习梳理的内容却在头脑中异常清晰。“回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当时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意志力挺到了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李德航以285分的高考成绩被贵州大学中文系录取。

  时至今日,想起那15天的日日夜夜,李德航仍激动不已。他认为那是最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15天。在那段时间,他坚信只有努力自己才有机会改写人生。只是,那15天超过人体极限的付出换来了今后十多年的神经衰弱和进大学后一看书就想睡觉的“后遗症”。

   C 只有不断拼搏,才能获得成功

  进了大学,李德航成了这个110多人班级里的老大哥,班上的同学中应届生极少,除了10多个1950年以前出生的,大多数年龄都集中在1953至1956年之间。很多人和李德航一样,都是参加工作后再高考的。幸运的是,由于当时单位上对他们再深造的支持,大多数人都是拿着工资来读书。“单位上每个月发40块钱的工资给我”,李德航笑言,这在当时算是“高薪”了,每个月的伙食费也就10多块钱,还顿顿有肉。带薪读书的同学多,他们经常会打平伙,一起出去改善伙食。

  考上大学时,李德航已经29岁了,不折不扣的大龄青年。家里人对他个人问题的担忧也随着考上大学迎刃而解,经常有人上门来给他介绍对象,“最密集的时候,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人来给我介绍对象”,李德航笑着说。大学毕业后,李德航被分配到贵阳市轻工局纺织工业公司,也就是现在贵阳市工信委的前身工作。

  由于自己有着那一段难忘的高考经历,李德航很容易和现在的高中生产生共鸣。从2004年开始,他就为亲戚朋友要高考的小孩把关,从冲刺计划的制定,到高考志愿的填报,他都给予指点。更多的时候,他会将自己的那一段经历讲给孩子们听,虽然这段经历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所造成的,但他相信“只有不断拼搏才能获得成功”这个道理在任何时代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