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GDP考核后 美丽苗寨牵引一座城市美丽嬗变

10.05.2015  12:04

  西江苗寨表演场游客爆棚

  2014年取消GDP考核后,雷山如何赶考?

  “两年内西江苗寨将完成5A级景区的美丽转身,并以西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全面发展。”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信心满满。

  雷山县的底气何在?

  今年一季度,雷山县西江景区接待游客6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21%和34.16%。

  西江已成为游客到贵州的旅游首选地。

  日均游客流量达到7100人,相当于西江苗寨的人口总量。每到节假日,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旅游界有此一说:云南看丽江,贵州游西江。

  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重点打造,今日的西江已破茧成蝶。

  《美丽西江》大型实景民俗剧场问世,让游客到西江旅游白天、晚上都精彩。

  容纳3000多辆车的生态停车场落成,充分满足近年兴起的自驾游。

  五星级酒店、文化创意平台街区、“仰欧桑”剧场等项目相继落地西江景区营上综合服务区,西江景区旅游业态丰富不断。

  西江旅游公司股份制改革快步推进,积极探索将西江景区村民房屋纳入公司股份,变资产为资本,创造条件发行企业债券,力促旅游公司上市。

  利用“互联网 ”,西江景区智慧旅游日趋成熟。

  ……

  西江苗寨在变大变美。

  以苗族文化为主题,以村寨和自然生态为依托,整合构建苗族文化体验、山乡休闲度假、森林生态体验、生态农业旅游和节庆节事活动等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正逐步成形。

  但雷山县并不固步于此,该县决策,将在两年之内将西江建设成为5A级景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大刀阔斧地强力推进建设。

  西江何以有此发展自信?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聚集。

  近年来,作为贵州旅游重点打造的一个黄金景点,各级政府对西江可谓呵护备至,给予大量优惠政策、发展投资。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家宇介绍,去年年底,贵广高铁开通,给西江苗寨再添一把火,游客量增长20%以上。今年沪昆高铁和凯雷高速公路将先后开通,大大缩短西江与世界的距离,预计游客量还将再增长30%。

  机遇在推着西江、推着雷山往前跑。

  除了把西江打造5A级景区,他们还将打造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位于西江苗寨西门1.5公里的营上综合服务区,占地3万平方米的商业步行街建设正风生水起,营上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环线路灯项目、污水管网收集工程、表演场舞台舞美建设项目、南贵至老北门道路改造项目、西门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西江景区北大门特色街建设项目相继完工投入使用。

  营上综合服务区主要承载西江景区吃、购、娱、住等功能,将大大减轻西江苗寨的压力,还西江苗寨的一片宁静,让游客到苗寨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而在西江景区的北门,投入8000万元建设干荣生态农业旅游区也正紧张有序地推动,作为西江景区的后花园,该区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农耕体验相结合,延伸西江景区的产业链。

  随着西江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承载的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西江景区游客量每天最大承载量1.5万游客,把营上综合服务区和干荣生态农业旅游区与西江景区连片开发,景区容量将扩大一倍,可以同时容纳3万名游客。”雷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罗爵说。

  “西江起来了,但我们想要的不仅只是一个寨子的崛起,更需要全县经济从中获益,让百姓分享到旅游发展的实惠”黄清发说。

  于是,他们跳出西江谋发展,大设计、大动作、大手笔频出。

  以“一核两带八区”为驱动,向四面扩展,做大做强大西江景区,即以千户苗寨为核心,开发雷公坪高山生态旅游带、大沟生态农业旅游带,带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区、九寨银饰文化旅游区、开觉鼓乐休闲旅游区、白碧河茶香旅游服务区、干荣生态农业旅游区、雷公山原生态旅游区、陶尧温泉洗浴度假旅游区、乌香河生态健身旅游区等发展。

  北面——随着西江干荣与台江县排羊三级旅游油路完工,西江与麻料、控拜等九寨连成一线,银饰、刺绣文化体验旅游区新鲜出炉。

  西面——随着凯雷高速和蚩尤大道快速推进及环雷公山旅游公路的建成,西江景区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陶尧温泉和县城及郎德苗寨串连成珠,一幅以西江景区为龙头环雷公山原生态旅游经济圈美景让人眼前一亮。

  针对“西江热,郎德冷”的旅游现象,西江旅游公司借势打包,将用一年时间,把郎德苗寨打造成3A级景区。

  “当前要紧的是把西江景区提质增效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有机融合起来,突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区差异化发展,变一日游为多日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的休闲、观光、体验型转变。”罗爵感觉到形势喜人又逼人。

  以西江景区为轴心,雷山变身“创新旅游示范区”,带动当地特色产业聚集发展,让景区“红利”惠及当地群众。

  以旅游为主导,以满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为基础,该县围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围绕旅游发展民族产品加工业,围绕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一业带三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文/图 本报记者 罗梅 通讯员 潘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