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竹乡绿水青山 给农民金山银山

21.05.2015  10:46
育竹乡绿水青山 给农民金山银山 - 林业厅
育竹乡绿水青山 给农民金山银山 - 林业厅
来源: 58.42.249.98
育竹乡绿水青山 给农民金山银山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5年05月21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

  赤水四洞沟景区游人如织。
  赤水联社支持的石斛产业。
  赤水竹海。  通讯员 胡志刚 摄

  本报记者 王其伦 通讯员 冯俊涛 罗安定

核 心 提 示

  入夏后的赤水,江水奔流,翠竹漫山,石斛花开,整个大地仿佛荡漾在绿色的万顷波涛间。

  这一景象昭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兼得的赤水,行进在率先小康的路上,开始了新一轮的飞跃。

  满眼皆绿,满面春风,一直服务地方经济信守农民、农业、农村以及中小微企业的赤水市农村信用社,不断播撒“金融”阳光雨露,育竹乡绿水青山,给农民“金山银山”。

  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力量,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三化一旅”,赤水市农村信用社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创新贷款模式,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全力支持赤水产业升级,有效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一根竹、一棵草、一只鸡”是农民希望的愿景,也是赤水市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盛开的鲜花,值得点赞,值得期待。

1 小小“一棵草

  一棵草?一元钱!

  咋这样管钱?

  这可不是普通的草,是中药材,生长在赤水“丹霞石上的生命传奇”——金钗石斛,一到五月,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花漫山灿烂开放,到十一、十二月长到50厘米高、直径1.5厘米到2厘米采收季节,则是钞票连连,喜气洋洋。

  正值移栽的季节,记者深入竹乡赤水,走进旺隆镇贵州信天中药产业园区大棚苗圃基地,200多农家妇女有的在起苗,有的在分拣,有的在移栽,忙碌得很。细细观察,平台上,成行的一棵棵“石斛”草,白色的根须,绿油油的小叶,一节一节相接的黄色茎杆,宛如古代仕女头上的“金钗”,饱满,丰腴,富丽。

  负责生产的技术员龚显龙介绍,一亩金钗石斛,约3000丛,丰产期产茎杆200斤至300斤,按近年市场价每公斤鲜品80元至120元,一丛有很多棵,每1棵石斛(草)可获利1元钱,一亩地农民每年可收入8000元以上。

  上天赐予赤水人特有的生态资源,但不意味着资源就能变成白花花的钞票。据悉,一亩石斛,从栽到管到采,三年初产,四年丰产,需要近万元资金投入。

  作为龙头带动企业,年出种苗1200万余丛,集科研、培训、示范种植三大功能为一身的信天药业,是赤水市金钗石斛种苗供给的主要基地。公司发展初期,曾因资金困难而面临破产,是赤水市农村信用社500万元的贷款帮助渡过难关。这些年,信天药业公司累计得到农村信用社1400万元的资金支持,产业不断壮大,产品远销广州、上海以及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大城市、东南国家和地区,市场前景一直看好。

  其实,在赤水,石斛这一产业从企业到专业合作社再到一家一户种植的农民,整个链条无一不是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焊接起来的。

  “我先后从信用社贷款20多万元,种了70亩石斛,每年收入20多万元。”旺隆镇红花村83岁的老汉张明煕谈起致富经就一脸的笑。

  如今,这个村677户村民350户种石斛,面积达1600亩,靠种石斛红花村成了小康示范村。“当前,农民要致富奔小康,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如果没有信用社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村支书陈长友感慨地说,全村从信用社贷款达1000多万元,特别是成为信用村后,村民授信金额提高了,也不需要抵押担保就可贷款,方便快捷了,利息也优惠了。

相关链接

  金钗石斛这“一棵草”,是赤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的一大特色产业,到目前该市石斛种植面积达4.5万亩,涉及13个乡镇60多个村,种植大户66户,种植农户达8000余户近4万人,石斛每亩稳产收入达8000元以上。现正以每年1.25万亩的速度增长,预计5年内,赤水石斛种植将突破10万亩,年产量达2万吨,年产值突破10亿元。

  为支持石斛产业发展,赤水市农村信用社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量身定做“金斛富农”信贷产品,以“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和“村党支部+农民+信用社”等新型合作发展模式,通过“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大户担保以及保险质押等方式向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供、产、销各环节提供信贷服务。

2 黑黑“一只鸡

  咯咯-咯咯-咯咯-

  清香的混合饲料一洒,正在喂鸡的村民陈平四周,扑腾腾连跑带飞的鸡群围成一大片。站在鸡群中央,陈平格外高兴,大鸡小鸡们亦跟着主人高兴,整个竹林,但闻鸡鸣一片。

  这时,太阳朗照,斑驳的阳光从天空洒下来,洒在赤水市天台镇的一处竹林里,透过竹梢,再洒在鸡的羽毛上,金光闪闪。林下养鸡,和许多养鸡大户一样,陈平养的可不是普通的鸡,而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保护产品的生态鸡,一种叫“乌骨鸡”的特色品种。

  “一年下来,可以纯赚20多万元。”陈平兴致勃勃地介绍,每年,买鸡苗和饲料,资金紧缺是常有的事,这得益于农村信用社,由于信用度高,迄今,他已先后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40万元,贷了赚,赚了还,还了贷,幸福小康的生活曲线就这样常年周而复始。

  四月的阳光很美,天上挂着的太阳仿佛就是竹乡农民的希望。行走赤水乡村,感受信合人“走千寨、进万村”的精神与信用社支持“三农”的金融力量,金灿灿的阳光为人们镀上了幸福的笑脸。别了竹林,又见竹林,沿着绿浪扑面的乡村公路,转眼来到位于铁匠炉村公路边的贵州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的养鸡场。

  偌大的鸡场划分了若干鸡舍,只见,温顺的下蛋的母鸡一边低着头啄食,一边发出轻而脆的“咯咯”声,被人们开玩笑比喻成“战斗机”的种公鸡则雄赳赳站立着,扬起红红的鸡冠,伸直长长的脖子,纷纷比鸣,使劲发出高声拖长的“咯-哥-咯”打鸣声,不绝于耳。刹那间,声声鸡鸣弥漫于葱郁的山乡,飘过林子飘过溪涧飘向远方……

  这里是赤水乌骨鸡养殖的发端地。公司老板司宗贵介绍,一只乌骨鸡苗4.5元,一只绿莹莹的鸡蛋2元,两种产品都在几年前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和无公害产品标志。有了品牌的乌骨鸡产品俏销广州、成都、昆明、重庆、贵阳大都市,市场好,订单多,去年公司鸡苗销售40万只、鸡蛋40万个,目前公司正在上规模,今年计划售鸡苗150多万只、鸡蛋100多万个。

  从一个小鸡场发展到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从白手起家到拥有700万元资产,司宗贵最为感动的是农村信用社的鼎力支持。早在2002年年初开始养鸡,回乡创业的他当时只有10万元,租了场地、修了鸡舍、买了鸡苗后,买饲料缺流动资金,从信用社第一次贷款4.8万元。随着规模扩大,需要的资金就更多了,在农村信用社帮助下,第二次贷到了15万元,第三次又贷到了50万元,去年,他又得到信用社200万元的贷款支持。“我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就是信用社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的过程,没有农村信用社,我肯定干不起来。”司宗贵幽默地说:“我们家的小康梦是在鸡叫声中实现的。

相关链接

  “一只鸡”是赤水市乌骨鸡产业的形象表述,也是广大农民迫切盼望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养殖业之一。到目前,该市乌骨鸡年出栏1000只以上养殖大户500家,年出栏乌骨鸡500万只,这一产业正成为成千上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宠。不仅仅是乌骨鸡,在赤水,肉兔、冷水鱼、大闸蟹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

  纵观赤水市以乌骨鸡为代表的农村产业的发展进程,除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还离不开信贷资金的帮助。从开始到如今,赤水市农村信用社以“开好一个群众会,发完一个贷款证,摸清一家、一户、一组真需求,建好一个服务台,包好一个片,记好一本日志,做好一篇汇报”等“七个一”工作措施为抓手,了解农民真需求,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大力支持这一产业发展。

3 青青“一根竹

  风过处,涛声阵阵。

  嫩黄色的新竹,黛青色的成竹,碧绿连天。

  望着连绵起伏的竹海,大同镇华坪村4组村民陈雨的心情亦本能地摇曳起来:靠卖竹子和加工竹原料,去年,一家人的纯收入超过了25万元。今年,还要抓住机会继续大干一场呢。

  三四月份,正是采竹的关键季节,在一个叫石盘盘的竹林公路边,陈雨和他请的三个村民正将一捆捆长长的竹子,抬上机器的传动带上。很快,经过切碎的竹料就从高高的“机嘴”吐出来,累在地上成一座黄色带青的“小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竹子长得快,前年的竹子今年砍,去年的竹子明年砍,年年都要间伐,竹子有‘爷孙’不见面的说法。”满脸汗水的陈雨高兴地介绍,他家自有竹林100亩,流转了500亩,一亩地一年一般采竹约1吨,以绵竹计1吨竹有60多根,现在的市场价460元,一根竹子要管7块多钱。前些年只是砍竹子卖钱,现在办起了加工厂,年均加工竹料700吨,今年加工量要大一些,估计收入在35万元左右。

  “不过,这得多亏农村信用社的支持。”陈雨说。他家是信用户,没用任何担保抵押,前不久,从信用社贷款20万元,解决了购买竹子的流动资金,从最初建厂买加工设备到每年收购竹子,累计从农村信用社贷款200万元。

  穿行于竹海,不时看到路边成堆的竹子,以及来来往往载竹的货车。竹海深处,竹农们采伐的不只是一根根绿色的竹,更是一年又一年致富的渴望。

  这些年,赤水旅游“井喷”的现象引爆“吃、住、行、游、购、娱”这一产业链,也给当地人带来无限商机。在华坪村6组,从信用社贷款130多万元投资兴建乡村旅馆的村民曹登银告诉记者,他家的30间客房,黄金周期间每个标间380元、淡季每个标间210元,靠做餐饮和接待旅客住宿,每年挣个50万元不成问题。正是依靠信用社的帮助,四洞村村民王从良花了120万元装修开业的“镇兴商务宾馆”在今年春节期间,27间房间天天爆满,经营的冷水鱼,受到游客青睐。在大同,这个美丽的小镇,近年来先后兴起了70多家乡村旅馆,仅此一项,赤水市农村信用社放贷就达3000多万元,乡村旅游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竹子,依然是竹子,一根根深扎于丹霞大地,不仅成了农民奔小康的“绿色银行”,亦美丽了他们的幸福家园。行走于竹乡的山水间,你会发现,漂亮的黔北民居隐于绿色深处,涧水淙淙,鸟儿啁啾,好个世外桃源。

相关链接

  竹产业是赤水的支柱产业,为了支持产业发展,赤水市农村信用社专此研发林产流转贷款、林木管护贷款、竹源通贷款系列信贷产品,灵活,方便,快捷,支农,惠农,富农。

  旅游是赤水的又一支柱产业,2014年接待游客达4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亿元,占赤水城市生产总值的70%。近年来,赤水市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旅游业资金达10.53亿元,普惠旅游企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领域,向具有带动效应的旅游龙头企业、旅游核心项目和“生态旅游村”、“农家乐”倾斜。与此同时,积极拓展旅游经济外延,大力扶持客运、餐饮、宾馆、旅游商品开发等企业。仅今年以来,先后投放信贷资金8500万元支持赤水锦江醋业、中竹新宇竹工艺品、元厚周氏苕丝糖、丙安霉豆腐、赤水三宝、黔源笋业等旅游商品企业22家,为赤水红层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赤水金竹大酒店、赤水源宾馆、万豪之星大酒店等16余家宾馆设施改造提供信贷资金4580万元,投放信贷资金3233万元支持红赤水物流等一批客运公司和个体客运户,成为发展赤水市“大旅游”的金融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