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杨文学修路记:靠肩膀背出一条“天路”

17.10.2014  14:31

    [中国网事·感动2014]“背篓”杨文学修路记:靠肩膀背出一条“天路

  新华社记者王丽 骆飞 杨洪涛

图为杨文学带领乡亲们修建好的通寨路。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3年前,春节酒桌上一次“头脑发热”的关于修路的“豪言壮语”,让依靠“背篓”一块块挣钱的贵州省农民杨文学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路”。

  豪情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艰难得“超出想象”。可在以后的1300多天里,倔强的他从没想过放弃。今年10月10日,抹平了最后一块水泥,2公里长的进寨路终于完工了,坐在路边,他止不住地笑,也发现自己真的疲惫无比……

图为杨文学带领乡亲们修建通寨路。新华社发

   路,意味着什么?

  路,对于乌蒙山区深处的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核桃寨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孩子们到最近的学校上课,要爬山涉水、跌跌撞撞地走两个多小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进万丈深谷;村民们辛辛苦苦养一头猪,想在集日赶到市场去卖,可半道上猪就累得奄奄一息了;乌蒙深山气候寒冷,没有煤过不了冬。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们只得自己背煤供取暖。背一趟来回三、四个小时,只能烧几天。

  2011年春节,在省城贵阳打工的杨文学,第一次在这个极贫的苗族村寨燃起鞭炮。听到炮竹声,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凑来“看新鲜”。摆上酒和菜,他热情地招呼大伙儿坐下来吃顿饭。可几杯酒下肚,热闹的气氛却变成了忧愁。

  “十几岁就开始背煤,背了几十年,还是这么穷!”“你们在外面见了世面,什么时候能修条路啊!”乡亲们的话深深触痛着杨文学。读到初中的他是寨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在贵阳当“背篓”打工10余年,靠着背一趟赚一块钱、两块钱,攒了13万元,打算回家装修盖好的新房。

  “房子我不装了,这钱先拿来修路,大家愿不愿意跟着干?”一阵酸楚涌上心头,他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村民们惊愕地看着他,几秒钟的沉默后,几个声音接连响起:“我们一起干,再苦再难也要刨出一条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