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山乡百姓——记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李清平

10.05.2020  11:10

    “一个精神抖擞的外乡小伙子,来帮我们脱贫,却不幸牺牲了,我们痛心啊。”李清平已经走了一段时间,可当地群众还是会时常惦记他,想念他。

    4月16日,是全省“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倒计时75天,威宁自治县么站镇脱贫攻坚帮扶干部李清平和其他两名帮扶干部一同走访贫困户。当他独自折返,为贫困户运送补短板物资时,不幸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0岁,令人扼腕长叹。

    李清平生前喜欢兰花,还把微信昵称取作“情系幽兰”。“兰生幽谷无人识”,兰花通常生长在幽谷里面,默默绽放,可这位扶贫干部的故事为何还萦绕在深山,叫人这般难忘?

    背井离乡 他赴山区支援教育

    李清平是贵州省清镇市人,2013年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当时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要么参加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复试,要么参加威宁自治县特岗教师面试。他选择了第二条路,并如愿成为威宁自治县么站中学的历史老师。

    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谁也动摇不了他的选择。离家时,李清平留给家人这样一段话:“当老师是我的愿望,既然是当老师,就要去最需要的地方。威宁偏僻落后,如果教育再跟不上,那里的娃娃又有什么希望呢?我个人的力量虽然薄弱,但也要做点奉献。

    来威宁工作以后,李清平见到花着脸的孩子在地里打滚,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也不上学,心里很不是滋味。在这期间,李清平认识了云南省会泽人张天岚。同是异乡人来此支教,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后,他们便相恋结婚,决定扎根威宁,一同教书育人。

    哪有游子不思乡?26岁生日当天,李清平写下这样一首诗:“那一天,故乡的身影渐行渐远。那一天,凝重的脚步下镶嵌着记忆。山水重重,夜不能寐的你,自那一天开始,用笔墨取暖,用乡情驱寒……

    妻子曾经问李清平是否后悔过当初的决定,得到的回答是:“我不后悔。以后还有机会去考研进修,但贫困山区的教育资源落后了就很难追赶上来了。

    “李老师上课很幽默,我们上课不会打瞌睡。

    “李老师从来不会因为成绩差看不起我。

    “李老师可厉害了,我们班中考历史成绩拿了第三名……

    说着说着,学生们就哭成了一片。

    是啊,在他短暂绽放的生命中,山区教育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夫妻异地 他留山区助力脱贫

    2017年,张天岚通过遴选,来到了威宁县城的思源中学任教。对于刚结婚一年的夫妻来说,面临两地分居的问题。

    两年过去了,李清平依旧在乡镇教书。2019年11月,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教育扶贫保障工作任务艰巨。李清平主动请缨,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保障工作。

    在教育保障办公室,李清平主要负责全镇的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和资助台账统计工作。从此,“群众不脱贫,工作不歇脚”成了他的口头禅。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从不拖延,加班到深夜是常态,还经常感叹“时间不够用”。

    当教师的他,深知工作台账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一份希望。“这小伙很不错,现在我们教育保障工作台账精准规范,大多都是他的功劳。”么站镇教管中心主任朱亚宁介绍。

    走访贫困户的时候,他总是背着麻袋,里面装着民政、应急等部门提供的物资。“前两天,他还叫我帮忙看看申请物资的材料写得合不合适,没想到现在就这么走了。”么站镇党政办副主任李玉香看着他走访时的照片,惋惜地说。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陪伴家人的时间确实少了。每次视频通话,李清平都在办公室加班,墙上写着的“态度决定一切”几个字叫妻子难以忘怀。

    在李清平的告别仪式上,他两岁大的孩子手中那件彩色玩具,在一片黑白的色调中显得格外亮眼。李清平的弟兄们看着孩子,动情地说,“永远不会有人嘲笑这个孩子没有爸爸的,希望他今后成为像他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热血难凉 他盼山区满分出列

    蔚蓝的天,洁白的云,一条连绵起伏的乡村道路镶嵌在峰峦层叠的大山中,火辣的太阳将这片黄色土地晒得发亮。向上,再向上,记者终于来到深度贫困村——么站镇大树村,李清平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朱绍青一家就住在这里。

    “老朱,你还记得李清平不?”“啊,烧洋芋吃。”朱绍青耳朵有点聋,智力也有些问题,老伴已出走几月,儿子走起路来一瘸一拐,11岁的女儿还写不出像样的字来。

    “全村就数我帮扶的这家贫困户最困难,但我要确保这一家不掉队。”李清平曾和大树村村支书王远兰袒露心声。

    和李清平相处过的人都说,他做事很认真,有点子,更有紧迫感。他第一次到朱绍青家,看到垃圾满地,便拿起扫帚清理了一通。第二次去,他自己买了瓷粉,把早已变成黑色的墙全刷白了,一点缝隙都不放过。日复一日不停歇,家里缺了碗筷,他便送上去;少了橱柜,他就背上去……

    “那天他刮完瓷粉就来村里吃饭,身上全是泥浆,蹲在门口洗脸,那一刻我印象最深。”王远兰回忆,出事当天,她全程扶着李清平。“我只想救活他,就为那张满是泥浆的脸。

    说完,王远兰哭了起来,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

    王远兰说,李清平的话不多,平时总放心不下朱绍青一家,短板基本补齐了,还惦记着他们吃不吃得上肉。有天,李清平帮忙打扫卫生时,发现柜子里有一块肉,他大声喊:“有肉,朱绍青是有肉吃的。

    王远兰说,“他那种高兴法,我第一次见。

    如何让深度贫困村的群众脱贫,李清平经常和大家探讨发展思路。“或许是当教师的缘故,他就是奔着满分去的,及格都看不上。”大树村驻村第一书记柳青说,他总是一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样子跟我说,“有条件的贫困户可以结合补齐短板与乡村振兴一起来做,那样我们的出列就精彩啦,我们的大树村将会多么美丽啊。

    快了,这场战役就快胜利了。巍巍乌蒙山,寄托着这位攻坚一线干部的深情和执着。

    虽然李清平走了,但他的故事还在流传,他的精神正激励着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大山深处接续奋斗。(记者 刘蓝婴)

    

[责任编辑: 邓娴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