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冲锋号 激荡贵州群山间

26.01.2016  11:13

 松桃自治县利用草山草坡,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为贫困农户找到致富之路。

    2016年1月15日,印江缠溪镇驷马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吴德斌一家喜迁新居。2015年,该村第一批52户205人集中搬出了深山区。

新闻提示

贵州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理念,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财政金融扶贫,以及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一个接一个的政策出台,一个接一个的行动实施。

十二五”贵州减贫656万人,平均每年131.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5.1%;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未来5年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号角已经吹响,战旗已经飘扬,贵州扶贫攻坚定然决战决胜。

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 依靠“三变”改革助力拔“穷根” 本报记者 陈诗宗

日前,本报记者就“三变”改革专访了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他告诉记者,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找准“穷根”,开好“药方”,靶向治疗。

穷根”在哪里?在于农村资源、资金、农民分散,形不成产业和规模;在于落实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践中“”得充分、“”得不够,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李再勇说。

药方”是什么?是改革。李再勇说,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按照敏尔书记提出农村要“围绕‘人’的问题深化改革,围绕‘地’的问题深化改革,围绕‘钱’的问题深化改革,围绕培育农村经营主体深化改革,围绕集体经济增收深化改革”的要求,从破解农村资源、资金、农民“三分散”入手,坚持转思路、转作风、转路径,探索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通过产业平台和股权纽带,把城乡各种资源要素整合起来、资金集中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突出生产资料的共有性、生产主体的共建性、生产收益的共享性,推动农村改革由过去的“量变”向“质变”转变、农民由过去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找到了个体积极性与规模化生产的结合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点、“”与“”的结合点、先富带动后富的结合点,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科学路径。

李再勇说,“三变”改革以来,全市共有36.79万亩集体土地、19.09万亩“四荒地”和15.87万户的56.88万亩承包土地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共整合财政资金4.505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3.82亿元、农民分散资金1.9亿元、社会资金33.96亿元,集中投入到各类产业平台,培育了189个企业、280个合作社、32个家庭农场;共有15.87万户57.06万农民变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的股东。通过股权收益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参与“三变”的农民年均股权收益在1200元以上,在经营主体务工的年平均工资收入达到1.23万元,两年共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

李再勇表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变”改革的充分肯定,是对六盘水的鼓励和鞭策。下一步,将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更加聚焦贫困群众,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成为“三变”改革的受益者;更加聚焦优势产业,真正把产业平台打造成致富平台;更加聚焦资金整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加聚焦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经济实体;更加聚焦风险防控,保护好农民群众的权益。

赫章县平山乡引进企业,建大棚零租金“反包倒租”给农户—— “看我两手空空创业致富” 本报记者 谢朝政

1月23日,气温突降到0℃以下,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蔬菜种植大棚里却一片火热,前来贩运大白菜的小商贩络绎不绝,大棚的主人、村民朱永琴和陈香忙得不亦乐乎。“雪凝天气,大白菜价格比平时要贵两毛钱左右。”朱永琴高兴地说。

去年,我和陈香一分钱不出就租了4个大棚,一扎账下来,每个大棚净赚2万元,除去公司分成,每人拿到手里的有2万元。”忙碌的间隙,朱永琴和记者聊起了天。

一分钱不出租大棚?只出点劳力就赚了2万元?有这样的好事?

看到记者惊诧,陪同记者采访的平山乡党委书记于吉科操着山东味的普通话介绍起了情况,2012年,从山东引进到平山乡担任党委书记的于吉科看到中寨村土壤、水质、气候等条件均适合发展果蔬种植,于2013年初引进了山东益昌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莱阳埠前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和山东爱家畜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亿元,组建了赫章县鲁源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如何带动农民发展致富?于吉科和公司商量,希望公司在建设、发展好平山乡特色农业高效示范园的同时,流转农民的土地建大棚,再采取“返包倒租”的方式,把大棚零租金返租给农民,种子、种苗钱等公司垫资,年终结账时扣除,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公司解决,价格随市场走,利润五五分成。政府为企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服务,并整合部分扶贫资金对企业进行扶持。

这样既解决了老百姓没有资金和技术的问题,群众又不承担市场风险,村民两手空空就能创业。”于吉科说。

2014年底,公司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的大棚陆续建成,准备租给村民。消息发出后,政府和公司都傻眼了,没人来租啊。村民抱着各种各样的担心:山旮旯里种菜,卖给谁?大棚种菜,土办法肯定不行,虽说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可咱识字不多,学得懂不……

村民们犹豫不决时,2015年3月16日,丫口组的朱永琴和马路组的陈香与公司签下了合同,租了4个占地6亩的大棚。

35岁的朱永琴和丈夫长年在外务工,后来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返家,丈夫买了辆小货车跑运输,她种地,日子并不宽裕。2014年,鲁源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招工,朱永琴积极报名并被录用。“我当时就想,工钱多少无所谓,学到技术就自己创业。没想到一年后机会就来了,于是约了一起在公司务工的陈香共同承包大棚。

第一茬,朱永琴和陈香种上了西红柿。让朱永琴放心的是,平土、撒粪、种苗、施肥……道道工序都有技术人员悉心指导。“公司还担心我们生活困难,每月先支付1000元生活费,年终结账分成时再扣除。

朱永琴掰起指头算起了去年的收入账:四个大棚种了一茬西红柿、一茬茼蒿菜、一茬大白菜。西红柿总产量达4万公斤左右,平均单价3元/公斤,毛收入12万元;茼蒿菜毛收入1.5万元;大白菜毛收入1.5万元左右,扣除种子等成本,一个大棚净赚2万元,扣除公司分成,朱永琴和陈香每人赚了2万元。“要是租大棚的时间早一点,能种两茬西红柿,收入还会好很多。”朱永琴说。 

今年,尝到甜头的朱永琴和陈香约了马路组的熬丽,租下了36个占地30亩的大棚。“每人赚头十万应该不得问题。”朱永琴信心满满。

眼见朱永琴和陈香租大棚种蔬菜搞到事了,村民们纷纷来到公司,租赁大棚。“建好的300个大棚已经预订一空。”公司负责人李才荣说。

这些年家里喜事多

盼了20多年,终于让女儿从新家出嫁了,我这么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1月20日一大早,黄数贵站在福泉市牛场镇刚搬的安置房门口,看着女儿黄举兰笑盈盈地坐上婚车出嫁,眉眼里全是掩不住的笑意。

就是,要是还在老家,今天又下雨,接姑娘的车都开不进村里去,姑娘的新衣服都要沾上泥巴。还是新家好!”接新娘的婚车走后不久,黄数贵的妻子杨文碧就开始忙活着收拾屋子了。

然而,就在20多天前,黄数贵一家还住在连水泥硬化路都没有的土卡村;20多天后,一家人已经住上了牛场镇上崭新、宽敞的小楼房。“要不是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好,我们肯定还住在老家的烂房子里,姑娘也不可能从新家出嫁啰。”说起刚搬的新家,黄数贵感慨不已。

黄数贵是福泉市道坪镇土卡村易地搬迁扶贫户。因为住在容易滑坡的地质灾害区,他老家房顶上至今还有一个被山上滚石砸出的洞。“以前一到夏天下暴雨的时候,就担心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生怕山上掉石头,砸到人。”老房子住着不安全,加上女儿长大了,快要出嫁了,黄数贵一直想搬出山里,换个地方住。但每年打工不到5万元的收入,让他搬家的想法迟迟未能实现。

2015年12月22日,得知福泉有生态移民安置房,还有针对生态移民的搬迁补助后,在福建打工的黄数贵和杨文碧当天就坐上大巴赶回福泉。29日,看过新房后,黄数贵痛快地付了15万元首付款,签了购房合同,拿到了新家的钥匙。

拿到新房钥匙后,黄数贵和杨文碧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装修房子,“一定要赶在女儿出嫁前装好房子,让女儿像城里人一样风风光光地出嫁。”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夫妻两人齐上阵,加上请的师傅,终于在1月20日黄举兰出嫁前基本装修好了。

现在搬到新房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山上掉石头了,下雨天终于能睡个好觉了。”黄数贵一边兴致勃勃地带着记者参观新房,一边笑着说。虽然只是简单地装修了水、电、墙面,但墙上的全家福照片、大红的喜字让这个简单的家显得特别喜气而温馨。

我家买的是独栋三层的小洋楼,总面积有216平方米,1820元/平方米。国家补助每人1.2万元,我家5口人,总共补贴了6万元,房子算下来只要33.3万元。另外,银行的按揭贷款还有政府的部分贴息,给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杨文碧对漂亮宽敞的新家特别满意。

搬新家、住新房、嫁姑娘,我还要在新家里过新年呢!”离过年没有多久了,刚忙完女儿的婚事,黄数贵和杨文碧就已经动手准备年货了,打算在新家里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红火年。“做腊肉、血豆腐、香肠、贴对联、贴福字、准备年货一样都不少!”杨文碧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要准备的年货。

牛场镇副镇长葛涛介绍说,移民安置小区配套了完善的水、电、路、网络、文化广场、幼儿园、超市等基础设施,还将建设电子商务园,帮助移民就业。

黄数贵说,自己在外打工已经20多年了,不想出去打工了,他准备过完年就在附近的牛场镇工业园区找个工作,既能照顾一家老小,又能挣钱。“有了政府的帮助,我们移民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对未来,黄数贵充满信心。

黔西南州扶贫办副主任

刘凡林——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确立和推行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脱贫攻坚流程工作法,实施好精准识别对象、精准制定措施、精准落实措施、精准脱贫退出过程管理,如期实现脱贫奔小康这个总目标。

普安县兴中镇兴中小学校长

李正高——

扶贫先扶智,要拔穷根,我觉得还得从观念转变上着手。我们学校是一个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有效管理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结合脱贫攻坚,我们打算结合实际引入苗族刺绣等民族工艺制作,帮助留守儿童从小就树立起勤奋和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迓驾村村民

杨成斌——

几年前,我承包几亩地发展水果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60亩,去年单是白皮柚的收入便有5万多元。对农民而言,发展产业是一条致富的捷径,但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帮助,特别是驻村工作组的支持。驻村工作组协调项目资金修建了1.8公里的机耕道以及灌溉设施,还给我免费提供肥料等物资以及技术支持,让我更有信心把产业做大。今年我准备再承包几百亩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并增加品种,带动村民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印江自治县得趣薯片厂员工

柴泽春——

我以前在广东佛山打工,尽管收入比较高,但总感觉很不踏实,心里老是担心着留守在家里的两个小孩。2014年回家,发现家乡发展很快,就在自己家门口还办起了工业园区。于是经过考虑,我决定不再外出务工,进入薯片厂当起了一名调味工人。现在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每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更主要的是能够更好地照顾在县城读书的两个孩子,可以说挣钱和持家两样都兼顾了,心里也踏实多了。

麻江县贤昌镇贤昌村第一书记

王佳勇——

作为村“第一书记”,要“实干”,不要“花架子”。从带领群众脱贫方面来说,不能“纸上谈兵”而要“对症下药”,就像病人看病,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药,否则的话头疼医脚,脚疼医头,病根本就好不了。譬如贤昌村,大部分人“等、靠、要”思想严重,就得从“扶志”做起,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否则,“庸医”一个。

丹寨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财长——

大扶贫”氛围下,作为一直致力于引领农民致富的扶贫龙头企业,我们感到压力增大的同时也感到高兴。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在改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将努力为丹寨县贫困户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食药用菌种植技术上培训更多贫困户,继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食药用菌种植,让他们增收脱贫,力所能及为脱贫攻坚工作尽企业的一份力。

脱贫攻坚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

脱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对我省而言,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

现在,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战期,全省上下必须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明确“作战路径”,制定“作战方案”,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场攻坚战中,全省上下围绕“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来自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有效激活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走出了一条资产收益扶贫的新路。赫章县平山乡的“反包倒租”的小举措既解决了群众没有资金和技术问题,又让群众不承担市场风险,两手空空就能创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的宝贵财富。

更为欣喜地是,来自群众对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无论是基层党员干部、还是普通村民,抑或是企业老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无不折射出对于贵州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期许和信心。

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头。我们相信,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闯出一条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刘义 杨聪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