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匠人毛腊生“退休”生活 择一事终一生

24.12.2016  14:03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铸就了毛腊生“大国工匠”人生。 记者 谢强 摄

  12月23日,清晨6点半,毛腊生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穿上衣服,洗漱完毕后,妻子已经把热气腾腾的面条端到饭桌上。扒拉几口后,毛腊生穿上外套走出家门。这时,时钟指向7点20分。

  从家到公司走路只需10多分钟,7点35分,毛腊生走进航天风华公司铸造车间。这间300平方米的车间,每一寸地方,毛腊生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工具的摆放位置。

  5年前退休返聘回公司的毛腊生,延续30多年的习惯,上班前总是要先到车间走走转转。

  毛腊生的工作是“翻砂”,就是铸造导弹的舱体。

  “翻砂”是手工活,又叫砂型铸造,将调配好的砂子做成铸件的形状后浇灌金属熔液,冷却后打开铸型就得到最终的铸件。

  步骤不复杂,但每一步都得“精耕细作”。导弹的舱体必须耐高温、高压,才能抵抗导弹高速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热,容不得半点瑕疵。

  铸造车间很宽敞,毛腊生的工作台就在砂子的旁边。砂子选取很是考究,毛腊生只需轻轻一捏,就知道砂子 搭配比例、干湿程度是否适合。

  经毛腊生亲手打磨的砂模数以万计。他形容造型如同“绣花”, 细细地用一把不锈钢钢片把每个模型打磨得光滑漂亮。

  造型都是蹲着操作,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翻模、搬模也是一项重体力活,几十斤的模倒出来,组合、拼装,由于身体长时间的着力点在右边,他的右鞋总是变形的。

  据了解,铸造行业目前国内的合格率在60%左右,而毛腊生和他的团队,所铸造的产品合格率已经达到90%以上。

  毛腊生个头小,脸小,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黑边眼镜,然而貌不惊人的他所铸造生产出的产品,先后4次亮相天安门的盛大阅兵仪式。

  毛腊生说:“记忆最深刻的是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作为“全国劳模”的他,坐在大阅兵的观礼台上,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导弹以独立方阵从天安门广场前雄赳赳地“”过,那一刻他就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

  如今,他是一名退休返聘的技术顾问,作为铸造行业的高级技能人才,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呆在这个翻砂的岗位上?

  “舍不得我一辈子干的这一行”。

  “在毛师傅的眼中,砂子是有生命的,就像他的孩子一般,舍不得放下。”航天风华公司铸造车间副主任王昌明说。

  毛腊生的名气大了,许多企业抛出了“橄榄枝”,甚至有老板许诺:活轻松,工资翻3倍;有的直接带着图纸和现金找他指点,报酬丰厚……他一一婉言谢绝。

  有人说他憨。他倔强地说:“我是一名航天人,国家培养了我,我一辈子就贡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退休后,毛腊生的时间似乎多了一些。然而,家中的书桌上,除了几本武侠小说外,全是铸造的专业书。甚至手机里储存的全是国内外新型铸件图片资料。他戏称,“这些可是我的宝贝”。

  毛腊生今年60岁,他说“趁现在干得动,我就呆在一线,多带些技术人才出来,多给国家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短评:

  择一事 终一生

  毛腊生,学徒出身,初中毕业,把整个青春贡献给了这些静默的铸件,用匠心让手里的砂子变成导弹的“外衣”,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

  他总是面带微笑,无论是面对“”了大半辈子的砂,还是精益求精的铸件,抑或是自己的徒弟。

  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职业技能精细化、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用一腔质朴一生坚持,缔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中国制造”,他就是大国工匠。

  他的成功是一辈子倾尽全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这种一生择一事的坚守,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我们拥有充实无悔的人生。

   人物档案:

  毛腊生,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航天风华公司铸造车间,从事铸造生产工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特级铸造技师、国家级高级铸造技师。2011年退休后返聘回公司工作。

  曾先后荣获“航天技能大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记者:金艾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