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布依移民村着手端午文化迎接四海游客

27.05.2016  23:05

    新华网贵阳5月27日电(通讯员 莫家光 熊亮)“这个粽粑的形状怎么和大七孔东方凯旋门差不多?”“这个粽子更像小七孔万古奥桥!”“‘茂兰’两个字都能用不同颜色的糯米在粽粑里体现出来,你们太有创意了。” 似乎家家户户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包粽粑的绝技,村村寨寨都在竭尽全力使出不同端午文化的主题、端午文化的特色。占全县移民总人数近60%的荔波布依族村民们,已经开始借助端午节日文化,着手迎接四海游客,开展系列“吸睛”的活动,让游客在观赏和互动中感受布依族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多彩形式、难忘美味,把节日文化与经济增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一条与祖祖辈辈不同的全新的脱贫致富模式。

    在2016年端午节到来之际,阴雨连绵的5月底连续几天,对布依族民间文化颇有研究的莫雄亮先生,领着笔者来到荔波县小七孔镇、甲良镇、佳荣镇、茂兰镇、朝阳镇、黎明关乡、瑶山乡、玉屏街道办事处等地的一些布依族移民安置点进行“暗访”,了解数以万计的布依族村民易地搬迁后的节日文化和创收渠道。所到之处,都能看到易地搬迁后的布依族移民们都在忙碌地筹备端午材料。与往年不同的是,过往多数布依族村民的端午节庆活动,都是为了自娱自乐而举办,离开了原有的田地后,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思维也产生了更新,行动也由被动到主动。总之,面对每年到荔波景区游玩的近600万人次的游客,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想竭尽所能分到一杯羹,喝到一口“汤“。

    在黔南的东南面荔波县,说的话口音与广西壮族差不多,甚至和云南的傣族、泰国的泰语也相差不大。他们把“端午节”称为“哈尼哈”,相传祖先数千年前从江西迁徒到夜郎的樟江河畔。因交通闭塞和年代湮久,原先的端午节逐渐烙上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印记。莫雄亮说。早在公元970年荔波建州不久,当地布依人便有了端午登高的习俗。一般参加这一活动的多是青少年。他们会一大早便带上“背崽粽”,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来到山上玩耍嬉戏,赏景吃粽。兴尽而返时,多用稻草或茅草扎成草马,骑在“”上呐喊着,进行俗称“梭草坡”的活动,从坡顶梭到坡脚。在返程前,他们会遵照父母的要求,将吃不完的“背崽粽”留在坡脚敬山神,以保佑孩子全年平安。

    此外,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的大大小小布依族移民村寨里,村民们还仿佛守门神一样,用菖蒲艾叶悬挂到大门的两侧。莫雄亮先生告诉笔者,旧时的布依族村寨缺医少药,而处于春夏之交的端午节前后,细菌容易繁殖,聪明的布依族人就用这一办法消毒。同时在房屋四周撒上雄黄粉,在家里饮雄黄酒。布依人认为,一年之中以端午节这天的药性最强,这一天治病效果也最好。因此,端午节草药摊特别多,到医院看病的人也多。各家各户还熬草药,浴“百草汤”,用药煮过的丝线为孩子缠手,并以丝线系药袋,挂在孩子胸前,名为系“长命缕”。

    如今,荔波被联合国有关会议通过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游客逐年增多,布依族移民们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人不再死守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了,而是想方设法取悦游客、挑逗游客,利用传统节日招揽游客,刺激消费,增加收入。比如利用端午节举行龙舟赛、舢板船赛和抢鸭子、抢彩球等古今结合的文化活动。如将鸭子和彩球放到河中,由引导游客追逐抢夺,鸭子谁抢得归谁所有,抢得彩球者获奖。莫雄亮介绍,古代没有彩球时,他们就先用绸缎缝制,因浸水易沉,不易抢夺,后改用猪尿泡,染以红、黄、兰、绿、诸等色,鼓气成球,放进水中进行抢夺。

    从乡镇布依族移民村来到县城移民局后,相关负责人带领笔者“参观”了荔波近年的移民成果展览。展览显示:从2012年以来到2015年止,全县共建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安置点10个,累计投入资金6.75亿元,搬迁2815户12134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不过,由于贫困面大,只有不到18万人口的荔波,2016年到2020年期间,仍有4817户19954人还需要用搬迁等方式,解决贫困的问题。“今后,在移民村、移民安置点,我们将通过深耕传统文化、主打民俗魅力、掀起文化风潮,使其成为广大游客的‘吸睛神器’,使其成为移民群众易地搬迁后的经济发展道路之一。”县移民局局长莫承业说。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