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科院中药材所大力发展草腐菌产业助力石漠化地区食用菌产业扶贫

16.06.2016  23:34

近日,由省农科院中药材所真菌室研发的“红托竹荪新型栽培技术”推介会在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龙广珍稀食用菌园区召开。推介会由黔西南州农委主办、义龙试验区农业水务和扶贫开发局承办,省农科院院长刘作易等省内食用菌专家、黔西南州各县(区)农业和扶贫部门代表、竹荪种植户等100余人参加此次推介活动。

红托竹荪(D. rubrovolvata),为贵州最具特色的食用菌之一,常年年产量0.88万吨,产值5亿余元,居全国前列。目前,已形成以织金县为集散地,辐射安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等的红托竹荪产业。长期以来,红托竹荪的栽培仍在沿用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传统栽培方法,依赖于木材、腐质土等资源,致使贵州竹荪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在“红托竹荪新型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省农科院朱国胜研究员向与会人员详细讲解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及红托竹荪代料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省内相关食用菌研究与栽培专家对新技术栽培的红托竹荪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表明该技术栽培的红托竹荪比对照平均增产28%。

红托竹荪新型栽培技术”为中药材所经过五年攻关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也是贵州省农业科技改革与创新服务园区的重要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一是采用农林废弃物发酵栽培红托竹荪,减少使用林木资源,避免使用腐质土,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栽培周期由18个月缩短至8个月,明显提升产量;三是一次建棚多次使用,提高了棚利用率,菌种使用量降低60%以上,产量增加28%以上,投入产出比由1:1.4增加到1:2.4;四是病虫害发生率大大降低。

黔西南州处于我国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区,此新型技术有效利用农林废弃物,可促进红托竹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同时,为贵州省科技改革提供了可借鉴模式,为全面推进贵州竹荪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