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

28.09.2014  11:03

                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 来源:重庆晚报        字号:T| T         时间:2014年09月28日06时43分58秒 核心提示: 昨晚,78岁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的消息在微博爆出,张贤亮的助理马红英随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她透露,张贤亮是9月27日下午两点左右因病猝然离世,具体什么病不方便透露,已经治疗一年,但张先生去世前身体状况一直不错,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

  

  昨晚,78岁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的消息在微博爆出,张贤亮的助理马红英随后证实了这一消息,她透露,张贤亮是9月27日下午两点左右因病猝然离世,具体什么病不方便透露,已经治疗一年,但张先生去世前身体状况一直不错,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马红英介绍,张贤亮的追悼会将于9月30日在银川举行。

  张贤亮一生坎坷,其写作才华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崭露,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开始了长达22年的“劳动改造”。作为作家,其代表作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为商人,其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老银川一条街。而他性格直率,敢做敢言,其极具争议的观点和丰富的感情史,也是作家圈中的异类。

  80年代说要做

  有悖传统的大事

  作家洪峰昨晚接受重庆晚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回忆说,1987年他与张贤亮都参加了一个活动,一起生活了十来天,“他说要做一件大事,有悖传统的大事,但他没有细说。”在洪峰眼里,张贤亮是一个特别有活力的人,因此,五年后的1992年底,张贤亮做成了这件事———成立影视公司,洪峰一点也不奇怪。但洪峰告诉记者,当时圈内人都很吃惊,怀疑张贤亮能不能行,“而且当年作家们哪瞧得起干影视的人。”

  出版有《行者的迷宫》、《一个人和新疆》等作品的南方周末资深记者朱又可昨晚对记者说:“贤亮先生几个月前说,你不要给我打电话,我在等死,但他也不让告诉别人。”朱又可说,张贤亮给他讲的是如果明年这时还没死就再联系,“那时他会写写病苦经验与对死亡的沉思。”

  作家叶开:他是一位趣人,浑身故事,游戏人生而有大情怀。2009年在马缨花宾馆跟他聊了很久,蒙题赠长篇小说《一亿陆》等。曾想写《张贤亮评传》。怀念!

  作家陈村:张先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有的真土豪。将写作、行商、参政、行乐结合得那么无隙,卖出西北的荒凉,很难得。

  主持人崔永元:文革中,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为了活着,他受尽了屈辱。文革结束,他拿起笔以小说的方式开始了对那些荒唐岁月的回忆与反思。他现在走了,文革却正想回来。张贤亮先生,天堂中没有流氓,您可以放声歌唱。

  作家虹影:他早期所有作品都读了,后期的没有读。这个人很可爱,直来直去,不掩饰,喜欢女人,也不装,很直率,少见。总之是个讨人喜欢的人。

  导演王家卫:第一次来内地拍的电影是《东邪西毒》,当时得到了西部电影集团和张贤亮老师的很大支持。今天,两个张老师(另一位是指《东邪西毒》的主演张国荣)都不在了,我感到很遗憾。中国电影需要张老师这样优秀的人才,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希望。

  重庆晚报记者 周裕昶 钟洲毓

  作为作家 苦难成就了他

  张贤亮的前半生坎坷而充满传奇,祖籍江苏,1936年出生于北京,其父母为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他小时候离异,父亲离婚后到美国。由此从1950年开始的诸多政治运动中,张贤亮在劫难逃。最终因为一首《大风歌》,被发配到宁夏贺兰县农场劳动改造,历时22年之久。

  在这22年当中,张贤亮彻底融入了宁夏的人文历史中,且底层的生活给了他观察和反思生活的视角,以及对正常人生活的向往。他基于宁夏的生活经历所创作的作品,最大程度地契合了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人们心理的需要。他的作品一时洛阳纸贵,他的个人命运也随之得到彻底的改善,后来出任宁夏文联主席等职位。

  上世纪90年代后,张贤亮逐渐淡出文坛,但他否认自己离开了创作,他认为自己从文字创作开始进入立体创作———即影视城建设。“我现在还在写作,但要突破过去的作品有很大难度,这是个既艰难又有乐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玩意儿。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回首往事,不胜感慨,总想给后人留下一点人生经验和‘亲历’的历史。中国人是一个健忘的民族,而历史最珍贵的部分恰恰是那惨痛的、人们不愿意回忆的部分。历史和物质一样,越是沉重的部分质量越高,密度越大。我认为在文学中再现那个部分是我的一种责任。”

  作为商人 时势成就了他

  在张贤亮劳改的时候,曾在银川郊区的两个古城堡劳作,时过境迁,古城堡已经几乎崩坏,淹没在荒烟蔓草间,但对文人出身的张贤亮而言,他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最终,以宁夏文联的名义,张贤亮力主从银行贷款70万元,以约7元/亩的价格将两个古城堡买下。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张贤亮更是毅然辞去公职,一心将两个城堡运作起来,并起名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这个项目一经开始,便迅速名满天下。凭借在文艺界的身后人脉,镇北堡最早向剧组提供拍摄场地。至今已经有近千部作品在此杀青,其中,包括《牧马人》、《红高粱》这样轰动一时的作品,也包括《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商业大作。至此,镇北堡逐步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名声。作为影视基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逐步面向游客开放,成为宁夏首批5A级旅游景点之一。

  张贤亮本人也从这个项目受益匪浅,尽管他本人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逐步从文坛隐退,但他的财富和影响力却有增无减。张本人连任5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个人收藏,甚至可以作为景区的一部分,对外开放。

  本报综合

  岁月遮不住他的锋芒

  2010年3月,中国作协年会在重庆召开,张贤亮应邀到会。记者当时有幸当面采访了张贤亮。

  彼时的张贤亮已经74岁,但颀长挺拔的身材,一丝不苟的着装,还有那标志性的金边眼镜,让他看上去非常儒雅。他当时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幽默和自信。他很喜欢记者采访他,总能几句话就把女记者们逗笑。而且极有自信,重庆晚报记者当时跟他聊天时说:“前两天看了一期你的节目,上面有你母亲的照片,发现你母亲好漂亮。”这绝不是客套,张贤亮的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放到现在,也当得起“校花”这个词。张贤亮当时毫不客气,颇为自豪地说:“你看我的样子,就知道我母亲肯定漂亮。在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读书时,追我母亲的人就多如牛毛。”聊天中,张贤亮数次提到自己是“贵族”,“也只有贵族的血统,才能养出我这样的人物。”不管是玩笑还是自信,彼时年过七旬的张贤亮,依然能让人感觉到他身上的锋芒。

  重庆晚报记者 廖平

  无惧争议的言论

  张贤亮因《大风歌》被打为右派时,就留下了敢言的名声。他的很多观点尽管充满争议,但却一针见血。

  ●“90年代文学已经衰竭,文学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文化多元化了,人们的业余时间分流了。90年代起,人们开始向钱看了,而又是90年代,我该写的都写了,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一批新时期的文学作家逐渐退到二线。80年代风云一时的旗手也开始进入衰退期。在那个历史状态下,我尽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有幸我的经历和中华民族的经历同步。民族遇到灾害我也遇到灾害,民族开始复苏,我也开始复苏,民族开始崛起我也开始崛起,民族兴旺发达我也开始兴旺发达……我不是一个传奇,我的传奇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同步。”

  ●“我自认为是精英,但不是不爱护农民。我是贵族,能真正关心农民的贵族。”

  ●“作为一个作家,‘下海’的经历丰富了我的创作素材。这几年我虽没有发表重要作品,并不等于我没在写作。现在中国文坛的风气不正,信仰迷失、礼崩乐坏,也不是发表重要作品的时候。”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

  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

  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

  散文集:《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获国家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子”称号。有九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作品被翻译成27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